民国传统女装刺绣研究

来源 :东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anshuxue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刺绣是历代服装装饰的重要手段。笔者对东华大学纺织服饰博物馆、杭州中国丝绸博物馆、美特斯邦威博物馆以及一些私人收藏的民国传统女装进行甄选,择其部分施绣实物展开分析。这些实物包括:16件裙、30件裤、29件旗袍,12件蕾丝旗袍、14件上衣。本文采用数据统计、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这些刺绣装饰从纹样、分布位置、工艺等方面对进行分析,并归纳出民国时期传统女装刺绣的一些基本特征。所得到的研究结果如下:   一、民国传统女装的刺绣较清代女装减少了,主要体现在:刺绣图案由繁复变得简洁、施绣女装所占比例减小、单件女装中刺绣图案所占衣料面积变小。   二、从民国传统女装施绣面料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民国丝织面料的女装施绣较多,棉、麻、毛织面料的女装施绣较少。民国施绣裙与裤的面料均为丝织面料;施绣上衣与旗袍面料呈现丝、棉、麻、毛类织物共存现象,其中丝织面料使用比例最高。   三、民国传统女装按施绣比例高低排序依次为裙、裤、上衣、旗袍。数据主要依据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与中国丝绸博物馆藏品中施绣女装实物所占比例得出。   四、民国传统女装施绣图案分布位置比较多样,主要有通体、缘饰、角隅三种形式。民国初期女装采用通体布局比例较高,图案布局多为清地适合,散点与对称,后期刺绣图案覆盖绣地的面积日渐减少,分布亦由集中变得分散,分布位置也渐向缘饰发展;角隅图案使用较少。   五、民国传统女装刺绣纹样分为植物纹样、人物纹样、动物纹样、几何纹样,其中植物纹样使用普遍。民国早期的植物纹样多与动物纹样组合成风格化、程式化的主题,表达一定寓意;后期的植物纹样开始简化、抽象化,线条简洁,花型洋气,设色淡雅,风格西洋化,动物纹样极少出现。人物纹样与几何纹样使用较少;   六、从民国传统女装的刺绣技法分析来看,手绣经历了由繁到简、由多到少、由精致到简单的过程。常用技法主要有:平绣、十字绣、平金绣、钉线绣、珠片绣、贴花绣、抽纱绣等,或将这些技法结合运用。由于当时机绣技术还不成熟,较少使用直接机绣于衣料的方式,使用机绣花边与蕾丝花边成为民国旗袍与民国裤的主要装饰手段。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叙述涂鸦壁画发展历程,回顾其在美国兴起的时代背景,探讨事件背后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缘由。分析公共空间对于愈发走向公共艺术的涂鸦壁画的现实意义,阐述涂鸦艺
期刊
明代文献中称有一种海运船名为“遮洋船”,明代海运一度以此为名.遮洋船应是因船上的遮洋设备而得名.从相关记载来看,“遮洋”是舷墙一类的防护设备.此类设备通常用竹木制成,
俗话说“衣食住行”,穿着打扮自古以来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平凡而又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中,服饰早已经形成了令我们世人为之倾倒的璀璨的艺术之光,成
为了迅速处理海盗问题,嘉庆十四年(1809年)两广总督百龄(1748~1816年)厉行封港海禁,断绝水米接济,成为当局筹办海盗过程的关键转折.鉴于前此防剿海盗计划相继落空,百龄发动熟
本文对中国传统图形作出了深入的分析,并对其内在的含义作出归纳,得出结论。这里主要集中地研究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在环境小品的设计中如何去体现其传统文化特征及更好地
6月6日,以“治理隐患、防范事故--携手共筑奥运平安”为主题的2008年全国“安全生产月”宣传咨询日活动在北京国际雕塑公园拉开帷幕.开幕式上,首钢总公司代表向全市职工发出
梳篦,古称“栉”,即梳子和篦箕的总称。从考古发现来看,梳篦从新石器时代的骨、石、玉质材料到后世的金属、木质、竹质及复合材料,造型品类蔚为大观,从中可见证历史上梳篦技艺的不
水与人们的生活有着最为直接、最为密切的联系。随着人们对住宅环境质量要求提高,水景成为住宅小区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居民评价居住环境优劣的关键因素。从寒冷干旱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