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青少年时期总被认为是“暴风骤雨”时期,青少年和他的家庭都将面临许多压力和冲突。正是由于这种动荡性,研究者们更倾向于将该阶段看得危险重重,由此更多的去探讨青少年出现的负性的心理和行为。然而,在青少年成长和发展阶段,相较于对问题行为的解决和处理,预防或促进正性行为的发展更为重要。亲社会行为是发展心理学关注的热点主题,目前多集中于对幼儿期和儿童期亲社会行为的研究,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较少得到关注。而在众多影响青少年行为的因素中,家庭一直是青少年接触最密切,并会对其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本研究在家庭系统理论和依恋理论的基础上,围绕家庭因素,重点探讨父母协同教养、父母教养投入和父母亲密-自主平衡亲子关系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特点,以及各家庭变量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间的关系,以期发现家庭环境变量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机制。本研究主要包括两个研究:首先,由于国内较少关于父母亲密-自主平衡亲子关系的相关研究以及缺乏相应的测量工具,本研究在借鉴国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编制《青少年知觉亲密-自主平衡亲子关系问卷》,以衡量中国文化背景下青少年与父母亲子关系的平衡情况。其次,采用纵向设计,选取南京市两所中学学生发放四份问卷——《青少年评价协同教养问卷》、《青少年评价父母教养投入行为问卷》、《青少年知觉亲密-自主平衡亲子关系问卷》和《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每隔3个月施测1次,共施测3次。本研究的结果如下:(1)编制的《青少年知觉亲密-自主平衡亲子关系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了解青少年与父母平衡亲子关系的工具进行使用。(2)父母协同教养表现为团结、一致行为多,冲突、贬低行为少。父亲和母亲的协同教养在不同维度上差异显著。父亲的团结、一致和冲突行为显著低于母亲,贬低行为显著高于母亲;在教养投入上,母亲的教养投入行为远多于父亲的教养投入行为,但在具体的教养投入行为上,两者均表现出:规则教导>生活照顾>情感休闲>学业支持。(3)青少年对母亲的亲密-自主平衡感知显著高于对父亲的亲密-自主平衡感知,且在性别、年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对父亲亲密-自主平衡亲子关系的感知不存在性别差异,而女生对母亲亲密-自主平衡亲子关系的感知显著高于男生;在年级上,高一年级对父亲亲密-自主平衡亲子关系的感知显著高于初一年级和高二年级,在对母亲密-自主平衡亲子关系的感知上,高一年级显著高于初一和初二年级,高二年级显著高于初一年级。总体上看,高一年级的学生对父母亲密-自主平衡亲子关系的感知最强烈。(4)从总体上看,性别在亲社会行为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女生在匿名倾向和利他倾向上显著高于男生;不同年级间的亲社会行为具有显著性差异,表现为高二年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显著低于初一、初二和高一年级学生。(5)各变量在半年内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其中父亲协同教养较为稳定,母亲协同教养随时间而增加;父母教养投入行为在不同时间点存在显著性差异,父亲的教养投入行为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母亲的教养投入行为呈现上升趋势;青少年知觉父亲亲密-自主平衡亲子关系不随时间发生变化,对母亲亲密-自主平衡亲子关系的知觉呈上升趋势;而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倾向较为稳定,在半年内未发生显著性变化。(6)父母协同教养、教养投入、亲密-自主平衡亲子关系和青少年亲社会行为间呈两两正相关。父母教养投入和父母亲密-自主平衡亲子关系在父母协同教养和亲社会行为间具有链式中介效应。其中父母协同教养的直接效应均不显著,教养投入和亲密-自主平衡亲子关系对协同教养和亲社会行为起到完全链式中介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