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金属酞菁的单原子电催化剂构筑及其性能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by_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发清洁、高效的电化学转换技术可以为人类社会所面临的能源与环境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途径。电催化剂是制约电化学转换能量转化效率及原子经济性的关键因素。具有金属–氮/碳(M-N/C)结构的非贵金属单原子电催化剂因其原子利用率高和催化性能优异等特点,成为电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如何高效地构筑单原子催化剂以及准确地建立催化剂结构与性能间的构–效关系,是目前单原子催化剂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本文以金属酞菁(Me Pc)分子为前驱体,分别通过沸石咪唑框架(ZIF)限域热解法制备单原子电催化剂以及通过与碳纳米管复合构筑模型单原子电催化剂。这些催化剂被应用于氧气还原反应(ORR)及二氧化碳还原反应(CO2RR)中,并通过分子工程调控策略优化其催化性能。进一步,结合微观结构表征、电化学研究以及理论计算等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催化剂结构与性能间的构–效关系。本文提出了将酞菁铁(Fe Pc)衍生物作为金属前驱体制备具有高金属含量的Fe-N/C单原子电催化剂的简易方法。Fe Pc分子被封装到ZIF结构中,随后通过热解转化为单原子电催化剂。研究发现,Fe Pc分子引入氰基取代(Fe Pc-CN)可以促进酞菁分子在ZIF中的封装效率以及相应单原子催化剂中活性位点的形成,从而提高其ORR的活性。进一步,在Fe Pc-CN/ZIF制备过程中加入Fe3+离子可以提高催化剂表面Fe-Nx位点含量而增强ORR活性。经优化后的Fe-N/C催化剂在酸性及碱性条件下的半波电位分别达到0.81及0.91 V。通过热解组装在ZIF中的Me Pc-CN(Me=Fe,Co,Ni)构筑出一系列不同金属单原子电催化剂并应用于CO2RR。与金属硝酸盐前驱体相比,Me Pc-CN前驱体可以使单原子电催化剂具有更高的金属载量而且载量不会随金属中心变化而变化。Me Pc-CN构筑的单原子电催化剂具有比金属硝酸盐对照物更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Ni-N/C单原子电催化剂应用在气体扩散电极(GDE)中,在-10至-200 m A cm-2的电流密度下都表现出高的一氧化碳选择性(≥96%),并且可以在-200 m A cm-2的条件下稳定运行超过16小时。为克服热解法制备的单原子电催化剂中存在的活性中心结构复杂、难以确定的问题,进一步设计了酞菁镍分子分散固定在碳纳米管表面的模型单原子电催化剂(Ni Pc-MDE),并应用于CO2RR。在稳定性、活性和选择性方面,Ni Pc-MDE均优于热解法制备的Ni-N/C及聚集的Ni Pc催化剂。通过分子工程调控发现具有甲氧基(OMe)取代的Ni Pc-OMe-MDE可以解决Ni Pc本身催化稳定性差的问题。在GDE中测试中,Ni Pc-OMe-MDE在高达-300 m A cm-2的电流密度下仍可以保持大于99.5%的CO产物选择性,并且可以在-150 m A cm-2的电流密度下稳定运行40 h。进一步结合理论计算,揭示了催化剂结构与催化活性、稳定性以及选择性的关系。在ORR中,分别研究了Ni Pc-MDE及Fe Pc-MDE两个模型单原子电催化剂体系在两电子转移及四电子转移反应中的应用,并探索结构性能关系。其中Ni Pc-MDE在碱性条件下具有>83%的过氧化物选择性,优于聚集的Ni Pc和热解法制备的Ni-N/C单原子催化剂。分子工程调控发现,在Pc中引入氰基(CN)取代得到的Ni Pc-CN-MDE具有更优异的过氧化物选择性及活性,在0.70~0.20V范围内氧气还原为过氧化物的产率为92%。与此相对,Fe Pc-MDE具有较高的四电子转移选择性。研究了一系列不同取代的Fe Pc-MDE并发现Fe Pc-CN-MDE碱性条件下的半波电位达到0.92 V。在Zn-O2电池中,Fe Pc-CN-MDE在206 m A cm-2的电流密度下可以实现124.7 m W cm-2的最大功率密度。Me Pc前驱体不仅可以构筑高性能的单原子电催化剂,且Me Pc分子的调控性有利于催化性能的分子工程优化。所构筑的Me Pc-MDE模型单原子体系具有活性中心明确的特点,有利于揭示催化剂结构与性能上的关系,促进单原子电催化剂的理性设计。
其他文献
钠离子电池由于钠资源丰富,具有成本低廉等优势,是锂离子电池的可靠替代品。然而钠离子的半径大于锂离子,使其电池体系在电极材料的结构和电化学动力学上具有更高的要求。红磷单质具有已知最高的理论比容量,但是导电性差且循环过程中体积变化巨大。引入过渡金属与红磷单质复合,制得的过渡金属磷化物具有理论比容量较高、导电性较好等优点,受到研究人员广泛的关注。本论文采用液相法、水热法分别制备不同结构的前驱体,经高温磷
传统碳纤维的微观结构为多层石墨结构,这导致其理论最大强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近年来对高强纤维的需求正在飞速增长,传统的碳纤维很难满足未来工业、国防的需求,因此,为了突破传统碳纤维力学性能的天花板,本文利用分子动力学数值模拟方法以及分子结构力学理论多尺度探究了由具有超高理论强度的碳链以及碳纳米管构成的纤维结构的力学性能及其增强机理,并基于理论结果,采用实验方法制备了超强碳纳米管纤维。本文基于两种不同
信息物理系统融合并发展了现有的通信、无线网络、分布式、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了物理空间与信息空间中人、机、物、环境、信息等要素的相互映射、适时交互、高效协同,成为集计算、通信与控制于一体的新一代智能系统。作为智能制造的核心,信息物理系统的发展已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如“美国竞争力计划”,欧盟的“ARTEMIS”项目等。我们党和政府也高度重视信息物理系统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和2018年两会精神均强调要
亚磺酸衍生物是一类性质稳定、廉价易得、制备方便的含硫前体化合物,通常被用来构建具有多种活性的有机硫化物,是合成含硫化合物的重要硫化试剂。近年来,由于含硫化合物在医药、生物和化学等领域的重要作用,亚磺酸衍生物作为重要硫化试剂受到科研工作者越来越多的关注,被广泛应用于硫醚、亚砜、砜以及亚磺酸酯等含硫有机化合物的合成中。近年来,随着绿色可持续观念的提出,如何开发出更为温和、高效的反应条件来对目标化合物进
新一代大空域、跨速域飞行器具有大尺寸、高精度、轻量化的特点,这要求作为主承力结构的复合材料加筋壳体在湿热条件下具有高尺寸稳定性。改善树脂基体的耐湿热能力和降低成型过程中的残余应力是提高复合材料结构件耐湿热性能的有效方法。本文将吸水率低的氰酸酯树脂基复合材料与耐湿热性的双马来酰亚胺(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组合使用,通过共固化技术整体设计并制备了外径Φ500mm、高500 mm的复合材料加筋壳体。构建了
空天通信作为新一代无线通信技术和航天科技前沿领域的结合,其发展呈现卫星容量宽带化、高中低轨网络化、星地网络异构融合化的趋势。而随着高通量空天通信的发展,信息传输面临环境衰减加剧、链路动态时变、业务场景复杂多样等难点。信道编码技术是通信系统的关键底层技术,需对高通量空天通信全过程的信息传输可靠性提供支撑。但在空天通信特性约束下,传统的编码技术途径对高通量空天通信的适用性不足,对大衰减、快时变链路下的
长期以来,对于热辐射的理解依赖于普朗克理论,根据经典的普朗克黑体辐射定律,两个不同温度的黑体之间的辐射热流具有一个最大值。然而,随着热辐射理论的完善与发展,有研究发现,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当物体间距与热辐射峰值波长相当甚至更小时,以传输波为主导的经典热辐射理论不再适用,倏逝波成为了辐射换热的主角,使得辐射换热量远超黑体辐射极限几个数量级,此类辐射换热现象被称为“近场辐射换热”。由于常温条件下物体发射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每年在生产大量粮食的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农副产品秸秆作物,而秸秆的焚烧和堆积均会对环境造成危害。如果将玉米秸秆制作成纤维应用到沥青路面中,不但能够缓解秸秆作物对环境的污染,还能起到变废为宝、节约有限资源的作用,具有较大的环境与经济价值。但是目前如何将玉米秸秆制作成符合沥青路面要求的纤维材料还处于不同程度的研究阶段,同时对于沥青路用玉米秸秆纤维没有相应的技术标准。为此,本文将提出一种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在过去十年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其效率已经从最初的3.8%提高到25.5%。Spiro-OMe TAD是目前高性能PSCs最常用的空穴材料,但是存在只有被充分氧化才能发挥出优异电化学性能的缺点。另外,常规添加剂Li-TFSI和TBP还会引入孔洞、离子迁移等问题,造成PSCs性能下降,稳定性降低。为了促进PSCs的商业化应用,需要开发合适的空穴添加剂或者替代物来提升PS
为了降低化工生产过程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开发绿色可持续的有机合成工艺已成为当下有机化学界的一大研究热点。使用电子作为一种“纯粹的氧化还原试剂”,有机电化学合成正在寻求绿色化工技术的大环境下重新兴起。对于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用途的N-磺酰基脒单元的碳-氮双键的构筑,以及在实际有机合成中应用广泛的各类官能团的选择性还原反应,传统合成方法时常要求较为苛刻的反应条件,反应体系及操作复杂,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