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沉积记录的许家窑遗址年代学及古环境演变研究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ifan_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泥河湾盆地丰富的古人类活动和详实的古环境演变记录使泥河湾盆地成为探讨古人活动与古环境相互关系的重要区域。虽然一些学者试着探究了泥河湾区域古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但区域古人类活动、火山活动、湖退-湖侵三个主要地质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尚未清晰。位于泥河湾盆地的许家窑遗址在空间上离西侧的大同火山群较近并且地层剖面中含有湖相沉积层,所以,许家窑遗址成为泥河湾遗址群中探讨古人类活动与火山活动、湖退-湖侵事件相互关系的分析样区。本文从区域的沉积记录入手,通过古地磁、光释光测年方法构建的区域年代框架;通过磁化率和粒度的数据来分析区域的湖退-湖侵记录;基于磁化率和金属元素的数据来分析区域的火山活动记录;采用孢粉数据来分析区域的古气候环境演变。通过以上分析确定了许家窑遗址的年代及其古环境特征,并探究了许家窑遗址与古环境的相互关系。最后,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湖退-湖侵历史、火山活动历史、和古气候变化历史,综合探讨了泥河湾盆地区域火山活动、湖退-湖侵、与古人类的关系。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通过对许家窑2剖面古地磁样品的退磁结果分析表明许家窑2剖面的最老年龄不超过78万年;通过对许家窑遗址剖面文化层上部和下部层位相接近的湖相砂黏土层样品的光释光测年显示许家窑遗址的年代为138.1±12.7Ka。(2)通过对许家窑许家窑遗址典型剖面的磁化率、粒度、金属元素分析显示许家窑遗址典型记录了一次火山活跃期和一次湖退,该火山活跃期和湖退期对应均在0-2m的深度。(3)通过对许家窑遗址剖面孢粉数据分析揭示了许家窑遗址典型剖面记录的古环境历史,可将许家窑遗址剖面分为4个孢粉带,呈现暖干-冷湿-暖干的变化,文化层对应层位孢粉组合显示为寒温带针叶林植被类型,利用共存分析法定量定量分析了许家窑遗址时期的古气候:即许家窑遗址时期年均温为3.8℃-10.2℃,年降水量为403.4 mm-1133 mm。(4)通过许家窑遗址剖面和许家窑2剖面比对建立了两剖面的联系,即遗址文化层顶部(2.8m)对应许家窑2剖面2m处。结合光释光和古地磁测年结果显示许家窑遗址剖面记录的火山活动发生的时间和古湖消亡的时间一致,大约在11万年之后。(5)在对许家窑遗址典型剖面磁化率、粒度、金属元素、孢粉等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许家窑遗址与古环境的关系。古环境与许家窑人的生存、分布与发展密不可分。特别是古气候变化、地壳运动及火山活动、古湖及河流演化深深影响了许家窑人的生存、分布与发展。许家窑人生活在古湖消亡及河流发育这一环境演变之时,湖滨及河流可以为许家窑人提供水源和食物。许家窑人生存时期之后发生了一次火山活动,这预示着当时地壳物质的剧烈运动,这说明地壳的剧烈运动和火山活动虽不是导致许家窑人灭亡的直接原因但会成为制约许家窑人在此生存的重要因素。许家窑人生存在寒冷湿润的气候,寒冷的气候使许家窑人在此艰难的生存,而湿润的气候可能会孕育大量的动植物资源,这也为许家窑人提供食物和一些生存所需的资源。(6)通过对许家窑遗址研究和查阅泥河湾盆地各遗址文献的基础上探究了泥河湾盆地古人类遗址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湖退-湖侵及火山活动影响了泥河湾盆地古人类遗址的分布,尤其在早于0.90 Ma BP和晚于0.09 Ma BP之后表现的最明显。在早于0.90 Ma BP时期(即第一期湖退之前时期),随着泥河湾古湖湖水的上涨和古湖面积的扩大导致古人类不得不往更远离古湖和更高的地方迁移。在晚于0.09 Ma BP时期随着古湖的消亡,桑干河的发育水位越来越低,古人类遗址的分布也逐渐靠近古湖的中心,分布的海拔也越来越低。
其他文献
普契尼(Puccini Giacomo,1858-1924年),是19世纪意大利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之一,是"真实主义"歌剧乐派的代表人物。咏叹调《人们叫我咪咪》选自他的歌剧《艺术家的生涯》是普契尼真实主义歌剧的代表作之一,正是这一部作品奠定了普契尼本人在歌剧界的地位,也正因为这一部作品深受观众喜爱,使得他赢得了响亮的名声。在演唱分析的过程其实我遇到了很多的难题,首先是这一首作品本身曲子里的音乐符号
时延估计作为一种重要的参数估计方法,在室内定位、目标监测、地质勘探等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密集多径环境下的时延估计技术由于受到信号相关性及算法网格的限制从而成为该领域内的研究热点及难点。传统的时延估计方法如以特征值分解为理论基础的子空间类方法虽提高了时延估计的性能,但此类方法在密集多径环境下容易受到分辨率的限制而不能满足高精度的估计需求。基于稀疏迭代的参数估计方法为密集多径环境下的时延估计提
在全球化和旅游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地方性是理解旅游目的地变迁的重要视角。在人文地理学对地方是如何形成的研究中,往往强调经济和物质力量的作用,却忽视了语言在地方建构中的作用。而语言景观,作为语言的物质载体,既具有景观的表征属性,也具有语言的意识形态属性,是人们赋予地方情感和个性的中介载体,是研究地方性形成的有力切入点。通过对国内外语言景观的研究进展分析发现,国外对语言景观研究发展迅速,相比之下,国内对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是二十世纪世界重要的钢琴家、指挥家、古典音乐作曲家。他的音乐除了具有悲剧色彩外,有时也以磅礴的力量歌颂幸福、赞颂祖国大好河山,刻画出一些安静而祥和的画面。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旋律优美,他的旋律写作结合了俄罗斯民歌风格,其作品运用了丰富的和声语汇和复调写作手法,这种写作手法是拉赫玛尼诺夫所擅长的,他曾先后创作过83首浪漫曲。其中1896年创作的《春潮》,是《十四首浪漫
热带气旋(即台风或飓风)因其发生频次高、危害程度大、影响范围广和灾害链长等特性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直以来,对于热带气旋及其特性的研究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其中对于气旋轨迹的研究更是该领域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传统的热带气旋轨迹预测方法主要分为动力学方法(又称数值预测模型)和统计模型。尽管以上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不错的预测效果。但是也有一定弊端,其中动力学方法依赖强大的计算能力
架上绘画从15世纪发展至今,随着近代综合材料、装置艺术等新兴艺术形式的兴起,使得架上绘画的地位不断遭受挑战,绘画作为一门独特的语言所衍生出对视觉探索和研究的脚步从未停止。照相术的发明虽从功能性上取代了写实绘画的一部分功能却并没有取代绘画本身,深思其原因,绘画性的试炼一定是其生命力源泉,其中艺术家审美的独特性和对客观事物的重新解构通过油画材料极致的运用是我在创作的过程中十分在意的部分。19世纪至20
学位
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逐渐深入,在城市中为所有人,特别是妇女、儿童、老人和残疾人,提供全面、便利的绿色公共空间(SDG11.7)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随着“十四五”时期对城市规划精细化转型的更深刻复杂变化要求的背景下,结合大数据、互联网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所构建的智慧城市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社区是构成城市公共空间最基本的单元。随着市民的生活喜好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社
莫里斯·拉威尔(Maurice Ravel 1875—1937)是著名的法国作曲家、印象派作曲家的最杰出代表之一。钢琴组曲《镜子》是他在1905年完成的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一共有五首作品,不仅有对大自然的声音景象的描绘,也有诗情画意般动人的旋律。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和声语汇的重大变革和创新性,还对钢琴在色彩表现方面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本文对组曲中《悲伤的鸟儿》和《幽谷钟声》进行了更深入的分
维克多·彼德罗维奇·弗拉索夫(英文:Victor Petrovich Vlasov,以下简称弗拉索夫)是乌克兰著名爵士手风琴作曲家、演奏家,他创作了大量爵士风格的手风琴作品。他的作品个性鲜明、旋律优美、和声新颖、风格多样,深受手风琴爱好者的喜爱,当今国际、国内的手风琴赛事上,经常有选手选择他的作品,有的赛事会将他的作品设置为赛事规定曲目,这充分体现出他的作品的影响力。本文将以弗拉索夫的两首作品为切
加布里埃尔·福雷(Gabriel Fauré,1845-1924)是连接法国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的重要作曲家,其一生共创作五首钢琴即兴曲,二十世纪后创作的两首即兴曲(Op.91、Op.102)隶属晚期作品,且具有显著的晚期风格。本文以福雷晚期两首即兴曲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风格与演奏两种分析方法,深入探究作品中所展现出的晚期风格,同时对福雷二十世纪前所创作的三首即兴曲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实际演奏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