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运作下的易代书写 ——以明清之际时事小说与相关史籍的文本互渗为中心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m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事小说,是古代历史演义小说中的一种类型,它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与小说成书时间较接近,作者是作品所叙事件的同代人,因此,亦有学者将时事小说定义为“反映当代历史事件的小说”。它的特点是及时、迅速地反映当时重大事件,大量记载了当时的文献资料和传闻轶事,反映了同代人对事件的认识和情感,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明末清初,天崩地解,激发了文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反映当时军国大事的史书编纂和小说创作,同时达到了高潮。由于二者所指涉的对象具有同一性,出现了复杂的文本互渗现象。一般而言,文学文本会针对历史文本进行再创作,由于时事小说的特殊性,一些史籍在编纂过程中会采录小说的相关内容,形成了“小说入史”的文化景观。历史文本与文学文本的互相渗透,表明历史文本中具有一定的文学因素,然而,历史文本中的虚构与想象,并非仅仅出于可读性的考虑,背后隐藏着权力的博弈,由于意识形态对人心长年累月的侵蚀,政治道德跨越了明清易代带来的话语断裂,致使清初的“晚明史”编纂采录了时事小说中迎合传统政治的内容。易代书写作为清王朝建构自身正统性的重要环节,具有鲜明的权力运作的痕迹。绪论部分明晰本文的研究意义所在。文本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文本的社会性和审美价值在不同的语境中达到动态统一。明清之际的易代书写,以史书和时事小说为中心,现如今,对二者的研究均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学科的差异,有关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尚无专文探讨。明清之际的易代书写,受到社会语境的制约和意识形态的干涉,通过研究明清之际时事类文本的互渗现象,有助于还原当时文本书写的具体情况,刷新我们对这一时期文本意义的认知。第一章简要介绍了历代“小说入史”的现象。“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在中国古代,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小说作为叙事文本,与史籍的关系密切,在小说尚未独立的先秦时代,史籍中就有非常多的想象因子,后代小说家从司马迁的《史记》中汲取了大量经验,也能说明《史记》具有小说色彩。随着文、史分流,历代史学家对“小说入史”现象多持反对态度,但在史籍的编纂过程中,却无法避免采录小说的内容,他们也不可否认小说的史料价值。在采录小说时,史学家更热衷于一些符合自身和统治者政治立场的内容第二章分析了时事小说对史料笔记的采摭情况。对时事的书写,推动了“小说”这一文体的生成与发展。时事小说的题材来源以民间纪闻、邸报塘抄和史料笔记为主,成书时间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时事小说的题材来源和创作立场。时事小说的作者在对史料笔记的采摭过程中融入了个人意志,这并非单纯为了增强小说的可读性,而是有着强烈的政治目的,是作者政治立场的体现。第三章分析了晚明史籍对时事小说的采录情况。时事小说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在清初的史籍编纂中就得到体现。然而,晚明史籍在采录时事小说时,也出现了泥沙俱下的情况,将一些原本属于小说的虚构内容纳入史籍当中。总体而言,这些虚构内容大多是对阉党和农民军的丑化,如李闯的出身和覆灭。清初的官方史籍对这些内容的采录,无疑是为了自抬身价,体现清王朝统治的优越性,也证实了权力对易代书写确有干扰。文学创作与历史编纂会受到政治道德的影响,而政治道德基于政治立场而存在,站在不同政治立场上的人试图用各自的政治道德来阐述事实,因此呈现同一事实的不同文本,拥有各自的话语系统,形成了各自的表达策略和权限。后世的研究者,在还原历史时,不应该迎合文本,而应该注意到文本书写中掺杂着的主观因素,并将之揭露出来,这远比为弥合文本表达之间的缝隙所做的文字游戏更有意义。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社会治理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与之相伴的是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城市住宅小区中许多矛盾都显现出来,小区公共事务的处理日渐困难,居民对于参与小区治理的需求程度也越来越高。本文以小区居民高度关注的小区环境卫生问题为治理的切入点,以F小区为例,分析小区环境卫生问题的成因,发现在市场型物业管理小区中居民对居委会信任感低、居民和小区物业关系紧张、居民自身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文化软实力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文化就像是国家的血液,决定了国家的独特性,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发展非遗产业,发扬民族精神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建窑建盏烧制技艺是古老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建盏一度作为宋朝皇室御用茶具,体现了当时的美学思想和工艺技术水平,更蕴含着深厚的人文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已经进入到一个全民信息化的时代。同时,在这种全民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计算机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中。特别是在教育领域中,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正在从一个新兴的领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具有成熟的理论基础和实施模式并且也已经看到良好的反馈效果的综合性教学模式。如何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一直以来都
松树是历代中国画家喜爱表现的绘画题材,传世中国画名作中有着各种造型的松,并被赋予各种喻意。几株成片的松树组成林,聚成群,构成松林图像。群体性聚集的松林图像有着自己的图式审美规律,同时也作为集体身份象征的载体。本文主要选取李唐《万壑松风图》这一幅作品中的“松林”图像进行研究分析,剖析画面中松林的造型、图式、空间构造,并结合文化背景探寻松林图式的视听解码及精神征象,探析“松林”被赋予的群体身份,“松林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人们对于丰富精神世界的需求也日益迫切。与此同时,国家为提高国人文化自信,为进一步迈向文化强国做准备,也愈加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这使得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社会责任。如何促进公共图书馆更好更快的发展,对其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省域公共图书馆发展水平评价的
前瞻任务干扰效应是指个体为了执行前瞻记忆任务而影响到进行中任务的执行(反应变慢)。目标情境特定性是指明确告知个体在哪些情境中可以观察到目标。有研究表明,目标情境特定性可以影响到个体的前瞻任务干扰,即减少无关情境(目标不会出现的情境)的前瞻任务干扰,并将这种表现称之为“策略监控”。策略监控实际上是指个体在执行进行中任务时对情境进行识别,识别出是相关情境则使用监控,识别出是无关情境则不使用监控。有研究
众所周知,内隐记忆体现的是一种无意识的自动化加工过程,不会被外界的刺激所影响。不过最近的研究发现,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提取干扰显著地破坏了内隐记忆测验中的启动效应,产生内隐记忆提取干扰效应。这一效应的发生机制仍不是非常清楚。林无忌等[1]提出了一般认知资源竞争的假设,即任何能够产生认知资源竞争的变量设置都可能会削减甚至破坏内隐测验中的启动效应。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本研究将采用经典的学习—测验范式,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1]的基本原则指出:牢牢把握公益普惠基本方向,坚持公办民办并举,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着力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将迎来跨越式的发展,而教师是其良性发展的关键因素。教师工作满意度则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工作态度等问题,进而影响幼儿身心发展和学前教育质量。本研究关注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主要以福
诱惑细节(seductive details)指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而往教学材料中增加的有趣且与学习主题有一定关联,但与学习目标无关的内容。由于增加诱惑细节而导致学习效果下降的现象被称为诱惑细节效应。当前研究探讨了诱惑细节效应产生的边界条件及如何避免诱惑细节的消极效应。但在各研究条件下,诱惑细节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是积极还是消极结论并不一致,对诱惑细节效应的调节因素也有待明确。诱惑细节效应给予教学上的启示
爱·摩·福斯特是英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其文学创作不仅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而且还融入了自身对于现实的批评与思考。福斯特一生出版了6部长篇小说,《霍华德庄园》是其第四部长篇作品,也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霍华德庄园》围绕着英国一处美丽的乡间别墅--霍华德庄园展开,通过玛格丽特和海伦的婚姻生活描写,展现了英国中产阶级内在的各种问题,其中包括英国中产阶级心灵的缺陷。学界主要从主题研究、节奏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