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藜芦醇、咖啡酸苯乙酯、羟基化查耳酮及其类似物抗氧化和促氧化的机制和构效关系研究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chinaorist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内自由基的过量产生(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可以引起细胞膜脂质、DNA和蛋白质分子的氧化性损伤,导致癌症、衰老和神经退行性疾病,而生物抗氧化剂的摄入可以有效降低体内氧化应激,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因此我们以白藜芦醇、咖啡酸苯乙酯和查耳酮为先导化合物合成了一系列类似物,研究了它们的抗氧化、促氧化和抗癌活性,并对其构效关系和活性机制进行了探讨。(1)通过对白藜芦醇及其类似物与Galvinoxyl自由基和Cu(Ⅱ)的氧化产物分析,及其在Cu(Ⅱ)存在下在缓冲溶液中衰减动力学变化,详细阐述了它们抗氧化和促氧化的构效关系和相关机制。4位羟基和邻二羟基结构对其抗氧化和促氧化活性具有重要的作用。有趣的是,化合物的抗氧化、促氧化和抗癌活性之间存在重要的相关性。(2)研究了具有不同取代基和边链结构的咖啡酸苯乙酯(CAPE)类似物抑制AAPH诱导的红细胞溶血活性。结果表明:不同取代基类似物的活性与化合物的结构(羟基的数目和位置)和亲酯性相关。同时,边链的长度(亲脂能力)显著的影响其活性。进一步,我们研究了它们抑制HL-60细胞增殖活性。发现抗溶血活性和抑制HL-60细胞增殖活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3)研究了不同边链长度的CAPE类似物对AAPH诱导的SDS和CTAB胶束中亚油酸过氧化、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和质粒pBR322 DNA氧化性损伤的保护作用。发现在异相介质中(胶束和红细胞膜),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显著依赖其亲脂能力和空间位阻;而在均相介质中(DNA),其活性仅仅依赖于其空间位阻。这些结果说明了化合物的边链长度和体系的微环境对抗氧化活性具有显著的影响。(4)以查耳酮为母体结构,合成了12个羟基化查耳酮(不同羟基数目和位置),初步研究了它们抑制ONOO诱导的BSA蛋白氧化性损伤能力。结果表明:具有邻二羟基结构的类似物(10,11和12)活性最强,其次是含有3’-羟基结构(2和8)和3-羟基结构的类似物(5),而不含有此类基团的类似物活性相对较弱。(5)研究了12个羟基化查耳酮类似物在Cu(Ⅱ)存在下,诱导质粒pBR322DNA链断裂损伤情况。结果发现它们的促氧化活性与其分子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邻二酚羟基结构的类似物(10,11和12)表现出高的促氧化活性,而其它类似物则没有活性。进一步,我们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研究了ArOHs和Cu(Ⅱ)的相互作用以及EDTA和pH对这种相互作用的影响。实验证实了ArOH本身没有与Cu(Ⅱ)螯合,而是其酚氧负离子(ArO-)作为双齿配体与Cu(Ⅱ)进行螯合,形成的螯合物有利于分子内电子转移,并生成的酚氧自由基进一步反应生成邻醌。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环艺专业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环艺设计专业具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可面对目前这巨大的行业市场,一方面,行业用人单位面临招人难的问题;另一方面,环艺专业的
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食品行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在制造食品时,经常要使用食品添加剂。一些食品添加剂质量未达标,其中有超量重金属元素,会威胁人体健康。为了保障食
在水资源日益紧缺的今天,废水的回用和有用资源的回收成为废水处理的新主题和趋势。纳滤(Nanofiltration,简称NF)作为一种新型膜分离技术,选择性好,截留率高,在废水处理中显
新疆内初班学生是由来自南北疆的不同民族的学生组成的融合班集体,因为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地方的生活习惯、家庭的文化背景不同,为班主任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如何
<正>西岳华山是1982年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9年被国家文明委、建设部、旅游局命名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2004年被评为"中华十大名山",2006年列入
我们习惯上所说的"科技",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简略形式,两者的关系虽非常紧密,但也存在差异.一般而言,技术是科学的产品,它又以新的形式与人们的生活相切合.随着科技的发展,
艺术原本是很难以数字计算的,但现在好多物事都数字化了,不晓得将来中国画怎么被数字化?笔者突然想到2~300和1000这么一组数字,是因为与前文《悲鸿之“罪”、烙炊饼及其他》有些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要做的虽然很有限,但却很关键
报纸
1900年 清光绪二十六年(庚子) 1岁  农历十二月初四生于苏州葑门外之陈墓镇(令昆山市锦溪镇)。原名传纪,后改名为纪,字序伦、曙轮,后以字行,号“纵化客”、“轮道人”、“陆叔子”,因先天性喉疾,口语不清,故自号“残道人”,又曾号“天用”、“溆冷”。晚年又号“残叟”、“淀西老民”、“柿园老人”等。  1908年 清光绪三十四年(戊申) 9岁  随父迁苏州,居西美巷八号,同年进吴县第一高等小学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