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各区域间的发展差距较大,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在十九大报告中上升到一个新高度。寻求区域协调发展意味着要促进要素在空间上的再配置以及产业布局的变化。而新经济地理学认为政府通过公共产品供给能够影响要素本流动进而影响制造业的空间区位选择,从而对各区域的制造业集聚度产生影响。本文研究公共产品供给对我国制造业集聚的影响,试图借助公共产品的供给促进制造业空间均衡分布,助力区域协调发展。在此研究思路下,本文首先对公共产品供给现状以及制造业集聚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发现我国公共产品具有供给主体单一、供需匹配不均衡、区域分布不平衡等特点,并且区域分布按照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次序呈阶梯式下降。而制造业体现出中、西部向东部集聚的特点,表明公共产品供给与制造业集聚在区域分布上具有一致性,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现实背景。其次,在理论分析层面本文以新经济地理学视角,本文在自由企业家模型中纳入政府部门构建理论模型,对于公共产品供给影响制造业集聚的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一个地区公共产品的供给增加对人力资本具有显著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在制造业集聚过程中扮演聚集力的角色,公共产品供给通过吸引人力资本要素对制造业集聚具有重要影响。再次,通过实证分析对此结论进一步验证,本文利用1998-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对公共产品供给对于我国制造业集聚的影响进行了检验,实证表明经济性公共产品供给与社会性公共产品供给均对我国制造业集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政府竞争对当地制造业集聚也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与理论模型的结论相一致,另外,本文发现经济性公共产品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具有下降趋势。最后,本文得到如下政策启示。第一,政府需要优化公共产品供给现状,引导政府、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共同供给,相互补充。具体措施是要积极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向公共产品供给领域投资,增加对非营利性组织的支持。针对公共产品供给的区域差异问题,在公共产品供给时应对西部与东北地区有一定的政策倾斜。第二,地方政府应调整对公共产品供给的结构性偏向,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将投资重点转移到科教文卫等社会性公共产品上。第三,中央政府应对地方政府竞争加以引导,鼓励错位竞争,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打造各自的产业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