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原子掺杂石墨烯类新材料的研制及其在样品前处理中的应用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on31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杂原子掺杂石墨烯(heteroatom-doped graphene)是指石墨烯片层中的碳原子被其他原子(硼、氮、氧、硫、氟、磷等)取代或者发生共价结合的石墨烯衍生物。杂原子掺杂石墨烯的出现解决了石墨烯难以应用到电子设备和半导体领域的问题。不过,与石墨烯一样,杂原子掺杂石墨烯的制备同样也存在着一些技术难点,比如:对设备要求高、制备产率低和产品质量较差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杂原子掺杂石墨烯后续的应用研究。因此,开发宏量制备高质量杂原子掺杂石墨烯类材料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目前杂原子掺杂石墨烯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电化学传感和荧光传感器方面。尽管已有一些研究开始将氧化石墨烯作为吸附材料,但是关于其他杂原子掺杂石墨烯吸附方面的研究仍处于几乎空白的阶段。杂原子掺杂石墨烯作为石墨烯的衍生二维材料,具有超高的比表面积和离域 π 电子结构等,这些性质可以保证材料的吸附容量和对分析物的强亲和力。此外,杂原子的引入为一些新型的分子间弱相互作用提供了结合位点,这有利于提高吸附选择性。因此,杂原子掺杂石墨烯作为吸附剂的研究可以被进一步推进和扩展。结合上述两点问题,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①首次以H2SO4、HNO3和H3PO4作为掺杂剂,采用插层-固相微波剥离法来制备杂原子掺杂石墨烯。首先,通过氧化剂辅助化学插层反应制备了三种石墨层间化合物(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GICs),H2SO4-GICs、HNO3-GICs和H3PO4-GICs,然后,通过固相微波法(solid-state microwave method)使石墨层间化合物在微波辐射下发生剥离和掺杂,得到的产物分别命名为硫掺杂石墨烯(SGi)、氮掺杂石墨烯(NGi)和磷掺杂石墨烯(PGi)。研究发现,相比于 HNO3-GICs 和H3PO4-GICs,H2SO4-GICs 在被微波辐射时,体积明显地增大,即 H2SO4-GICs 的微波剥离效率最高。研究还发现,仅进行化学插层反应不会使杂原子掺杂到石墨片层的碳骨架中。在经过微波剥离处理之后,XPS表征结果显示,SGi中含有掺杂状态的噻吩硫原子(C-S-C); NGi中不含氮原子;而PGi中的磷原子仍然以P-O形式存在于层间。所以,在考察的三种无机酸里,只有 H2SO4作为掺杂剂时,可获得较为有效的剥离效果,并且实现杂原子的掺杂。
  ②以 H2SO4作为掺杂剂,考察了插层-固相微波剥离法中插层反应条件和微波辐射条件对硫掺杂过程、剥离效率和还原效率的影响。考察因素包括氧化剂KMnO4的用量、掺杂剂 H2SO4的用量、插层反应的温度以及微波辐射时间。研究首次发现,硫原子能否实现掺杂只受插层反应中H2SO4用量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H2SO4用量越少对硫原子掺杂越有利。插层反应中KMnO4的用量和反应温度影响着微波辐射时的剥离效率,较低的温度(0 ℃)和适宜用量的KMnO4(0.5<KMnO4∶石墨<1.5)可以保证有效的微波剥离。此外,研究还发现,H2SO4-GICs 的剥离和硫掺杂过程在2次脉冲式微波辐射(约10 s)之后便基本完成,但是H2SO4-GICs的去氧还原程度随着微波脉冲次数的增加仍在加大,被微波辐射 10 次之后的 SGi 的C/O比值可达到21.2,这高于目前所有报道的通过后处理方式制备的石墨烯或其衍生物的C/O比值。
  ③以SGi作为吸附剂,考察其用于血浆样品前处理时去除蛋白质和提取代谢物的能力。首先,SEM 和氮气吸脱附表征及孔径分析的结果显示,SGi 具有多孔层状结构和高比表面积(536.5 m2·g-1)。接着,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型蛋白,研究了 SGi 对蛋白质的吸附行为,并用几种动力学模型和等温吸附模型对吸附过程进行了描述。结果表明,BSA在SGi上的吸附容量很高(146 mg/g),且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等温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pseudo-second-order model),说明BSA在SGi上以单层吸附模式存在,且BSA与SGi之间存在着电子共享或转移;通过颗粒内扩散模型(intraparticle diffusion model)分析数据可知,吸附过程中存在大孔扩散和中孔扩散;此外,溶液离子强度对BSA在SGi上的吸附容量的影响不明显,说明 SGi 可以被应用到含有电解质的复杂基质中,且仍能保持稳定的吸附性能。最后,将SGi作为固相萃取(SPE)吸附剂用于实际血浆样品前处理中。研究结果发现,与其他血浆样品前处理方法相比,SGi SPE具有极高的蛋白质去除效率。此外,与甲醇沉淀法相比,SGi SPE法具有提取结合在蛋白质上的代谢产物的能力。因此,SGi SPE法可以作为甲醇沉淀法的补充方法,用于代谢组学分析。
  ④首次制备了基于氟化石墨烯的混合模式 SPE 吸附剂,并研究其对于全氟化合物(PFCs)的吸附机理。本章以氟化石墨为原料,采用液相剥离法制备了氧化的氟化石墨烯(oxidized fluorinated graphene, OFG)片层,并通过DCC反应将其共价连接到氨基修饰的硅胶表面,最终制备得到了OFG@silica复合材料。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表征了材料的成功制备。SPE-HPLC法研究了OFG@silica对9种化合物的吸附行为。与其他分析物相比,PFFAs在OFG@silica有较高的吸附量和回收率。通过对9种分析物的理化性质的分析发现,分析物的吸附量与其分子酸性系数(pKa)呈负相关,与其辛醇-水分配系数(octanol-water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log D,pH 7时)呈正相关,这说明静电相互作用和疏水相互作用是OFG@silica吸附化合物的主要驱动力。此外,通过对比PFFAs和普通脂肪酸(FAs)在OFG@silica上的吸附量差异发现,OFG@silica对PFFAs的选择性高于FAs,且对PFFAs的吸附量随着PFFAs分子中-CF2-个数的增加而增加,这些结果均表明OFG@silica具有亲氟作用。
其他文献
异丁烯是化工原料中的重要“成员”,广泛用于生产多种高附加值的工业化工产品。随着全球异丁烯需求量不断攀升,传统生产异丁烯工艺中所使用的化石燃料资源被大量消耗,具有经济性优势的页岩气和天然气随着近几年来勘测技术的不断提升得以大量开采,这些因素促使了异丁烷催化脱氢成为生产异丁烯的有效替代技术。本论文针对异丁烷直接脱氢制异丁烯反应,基于两种商业用脱氢催化剂的优缺点,选择过渡金属氧化物ZrO_2作为“宿主氧
学位
聚烯烃具有价格低廉、加工成型简便、综合性能优良等特点,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目前生产量最大的通用高分子材料。在聚烯烃链中引入少量极性官能团(~1 mol%)可显著改善其粘合性、印染性、相容性等许多重要性能,从而拓宽聚烯烃的应用范围。近年来,利用烯烃与极性单体的直接共聚法制备极性功能化聚烯烃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高度关注。上世纪90年代初,Brookhart等首次报道的利用α-二亚胺钯催化剂进
学位
丙烷无氧脱氢(PDH)是工业上定向增产丙烯的重要生产工艺。目前商业化PDH工艺主要有Catofin和Oleflex工艺,分别采用的是K-Cr O_x/Al_2O_3和Pt-Sn/Al_2O_3型催化剂。尽管PDH工艺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实际生产中,但由于铬基催化剂毒性高以及铂基催化剂价格昂贵,这些缺点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开发应用。因此,开发新型环保,价格低廉且反应性能优异的PDH催化剂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学位
低碳烯烃的齐聚反应是一种生成液体燃料行之有效的方法,除了生产石脑油、馏分油等液体燃料以外,又能生产特殊的化学中间体,如表面活性剂和增塑剂。低碳烯烃中,丁烯作为基础燃料之一,不仅来源于催化裂化,还来自费托合成等。因此,催化大量的剩余丁烯转化为液体燃料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齐聚反应有着环境友好,工艺简单,无硫等优点。高结晶度的分子筛催化剂,因为其高活性、能灵活调节产物分布和易再生等优点,被人们
学位
触发式自降解聚合物(Self-Immolative Polymers,SIPs)是一类独特的刺激响应材料,通常由在室温下热力学不稳定的聚合物主链和可以响应外部刺激的反应性封端基团组成。一旦移除聚合物的封端基团,聚合物就会发生类似于多米诺骨牌形式的头对尾(head-to-tail)解聚过程,通过连续消除或环化反应将SIP完全降解转化为小分子片段。在过去的十年中,以简单的触发式自分解小分子结构为基础衍
学位
传统化石能源的过度开发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问题,使得寻找新型可替代能源体系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氢能由于具有清洁无污染和比能量密度高等优点成为了未来最有应用前景的新型能源载体。以可再生的电能驱动水分解是获得氢能的理想方式之一。目前铂基催化剂因其优异催化性能成为唯一商用的电催化产氢催化剂,但其昂贵的价格和低丰度严重地制约了电解水制氢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因此,开发廉价、稳定、高效,并能够应用于
学位
当今社会,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制约性问题。发展无污染、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是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并最终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氢能作为一种完全清洁可再生能源,被视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光催化水分解,即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太阳能去驱动水的分解,产生H_2和O_2是目前最理想的能量转化方式。开发高效且稳定的水分解催化剂和构建高效的水分解体系是实现太阳能有效
学位
碳纤维是一种新型复合材料,具有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耐腐蚀等优良特性。碳纤维的编织件通常称为碳纤维预制件,具有柔软性好、不扭结、不回转、仿形能力强等优点。碳纤维预制件经过RTM、VARTM等技术增强,成为最后的编织品。基于现有技术对碳纤维进行编织加工,可以获得工型梁、F型梁、圆锥套体、变截面等多种形状的预制件。随后经过RTM增强可以作为板、梁、轴等各种结构件,应用在各个工业领域。但是,现有的编织
学位
静电纺丝技术是一种重要非织造技术,常被用于改造微纳纤维的次级结构形态。为了尽可能地提升纤维的比表面积,将纤维的次级结构改造为大孔结构(孔直径>50nm)最为理想。电纺大孔纤维的制备首先需得到多孔结构的纤维,其次再提升纤维上的孔尺寸大小。非溶剂诱导相分离法(NIPS)被认为是制备电纺多孔纤维最灵活的方法,本课题首先描述了非溶剂溶液(Nonsolvent Solution,简称NSS)制备多孔纤维时的
学位
氢在化学工业、医药工业、能源工业及食品工业等的应用十分广泛,几乎96%的氢来自于化石燃料(石油、煤和天然气),4%来源于解离水等物质。然而,随着石油、煤等化石能源的枯竭以及生态环境对 COx、NOx、CxHy等污染物及温室气体排放的严苛要求,采用更加清洁的方式来获取氢成为必然之路。另外,太阳能、风能、水能转变为电能后,电能的储存和运输也是当前社会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氢作为能源载体,可实现电能、化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