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鲨鱼的视界没有颜色,毛毛虫只能分辨光明和黑暗,牧羊犬有着特别的“蓝色狂想曲”视界,蜘蛛的眼睛能360度察知形态,深海盲鱼的眼睛因接触不到光线而退化成“无眼鱼”……看得见与看不见,辨得清与分不清,皆源于自然的造化。而作为地球上的高级动物——人,我们的视觉功能不仅仅再是满足于基本的生存需求,更深层次的联系着我们的情感、联通着我们的精神世界与心理活动。通感——正是以不同感官间的沟通、交流联络着人的思想与心理。本文以公共艺术为平台,以通感的基础理论为线索,从“通感”与公共艺术的基本概念入手,将“通感”引入到公共艺术中,初步分析了通感理论对公共艺术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进而论述了通感在公共艺术领域中的表现与运用。在通感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大量分析现代公共艺术作品,汲取优秀公共艺术作品“营养元素”的同时,得出了运用通感理论提高现代公共艺术设计的新思路。论文包括六个部分:第一章为引言,主要从选题背景、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及研究的目的、意义、方法进行论述。第二章对通感的解读,主要从通感的概念、产生原理、类型与特征等方面入手,把通感作为一种生理与心理的现象和艺术表现的手法来研究,便于立体综合的认知通感,并强调通感理论在艺术创作与欣赏活动中独特性与审美性。第三章立足于公共艺术的基本理论,分析公共艺术创作与社会接受间的矛盾,提出运用通感理念来调和这对矛盾,为引出新的理论基础做出铺垫。第四章阐述了通感理论对公共艺术发展的影响,探讨了通感理论对公共艺术设计的指导意义,将通感理论运用于公共艺术创作与社会受众体验的分析上,落脚于最终的价值体现上。第五章通过大量实例分析了通感在公共艺术领域中的表现与运用——即“通感化”的公共艺术,具体通过两个层面来体现:“五觉”领域的“通感化”表现和精神领域——高层次的“通感化”表现。最后提出了结论及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