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经验与王跃文的文学创作

来源 :长沙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ccete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跃文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的文学创作之路,在其三十年的写作生涯中,屡创佳作,建构了官场与乡土两个文学世界。既观察了官场中文人型官员的人格裂变,揭露官场现世的诸多问题,又以联动视角,描写了乡土的社会变迁。在此过程中,王跃文始终保持着对人的关注,对社会的反思。论文以王跃文长篇小说《国画》、《梅次故事》、《朝夕之间》、《苍黄》、《爱历元年》、中短篇小说集《漫水》与中篇小说《蕨草青青》,随笔集《无违》与回忆录《王跃文文学回忆录》为研究对象,探究王跃文的童年乡土经验与其创作之间的关系。从创作心理学的角度,剖析王跃文创作的价值指向与审美意趣。绪论部分主要对童年经验的概念进行界定,强调乡土童年对中国现当代作家的重要性,并通过梳理王跃文小说研究基本概况和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童年经验的书写,说明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第一章以王跃文散文集与回忆录中的相关童年叙述为主,在还原作家童年苦难经历的同时,说明母亲爱的担当、乡土与文学对王跃文的心灵补给作用,寻找王跃文人格特征、价值观念及其形成原因。同时,这些童年记忆也构成了王跃文创作的素材。第二章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整体观照王跃文的文学创作活动,找出其小说创作中出现的“童年意象”,探究童年经验作为一种心理定势对作家创作的影响。另外,笔者融入了社会学、历史学的观点,一方面试图找到漫水风俗美的传统文化积淀,另一方面通过史料与文学作品的相互结合,印证王跃文童年记忆的可靠性,说明作家以独特的人生体验,观察并反思着现实生活与社会发展。第三章从创作美学的角度,深入分析童年经验带给王跃文的独特审美体验。揭露王跃文身上的“乡下人”平民意识,时代造成的作家边缘感的矛盾心理,以及作家对“童心”的坚持。结语部分总结童年经验对王跃文创作的重要性。同时,探讨了王跃文透过文学所反映的个人与社会的双层内涵,揭示作家的个体精神独立与文学自主。
其他文献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下课铃响了,悠扬古典的音乐却依旧从教室里缓缓流出,孩子们安安静静地坐着,间或有低低的交谈声,却并不吵闹。我走出教室
多羟基生物碱是糖环上的氧原子被氮原子取代而形成的一系列衍生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与微生物中,药理学研究证实其具有高效的糖苷酶抑制活性,因此具有抗糖尿病、抗癌、抗结核等多
抓特色,用规范促进管理多年实践使麻永明认识到,物业管理的核心是服务,要提高服务水平,必须加强物业品质管理,2000年公司在温州市物管行业率先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2006年
期刊
豆产量进行两轮S1家系统的轮回选择,结果表明:大豆产量从C0的1378.0kg/hm^2增加到C2的1628.8kg/hm^2,平均每轮增收9.13%。
对文章的分析,是要从各方面综合考察的,而不仅仅是停留于文章的文字本身,否则,容易造成"寻章摘句"或者"断章取义",甚至会造成误读。读者的任务是从文字的表层去推究内在的表
或许是个人水平有限,抑或是专家水平实在太高,每次外出培训总是万分激动,抢头排、勤动笔、常反思,不仅因为培训总能引发思考促成提升,更重要的是每次培训总能遇到许多美好的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无法回避的话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健康人群无法想象老年生命末期病人遭受的临终痛苦。现代医疗器械的过度治疗使大部分病人痛不欲生,但
提起优秀教师,我们往往会有一种敬远感,觉得他们身上集成了顶尖的天赋、强大的规划能力、得天独厚的资源以及一以贯之的努力等优秀的品质.让人可望而不可即。但是如果有幸遇到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