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肉质根杂种优势形成与CMS发生相关基因鉴定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liu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杂种优势是杂交种F1代在生长速度、生活力、繁殖率、抗病性、抗逆性、生物量和产量等农艺性状方面优于双亲的一种现象。萝卜、(Raphanus sativus L.)是原产于我国重要的一、二年生根菜类作物,不仅营养价值丰富,而且具有较高的药用食疗价值。萝卜、是典型的异花授粉作物,杂种优势现象十分明显。目前对萝卜、杂种优势的研究集中在分子标记预测、一般配合力和生理指标测定等相关研究上,极大限制了从分子遗传学角度进行萝卜、杂种优势形成机制的研究。鉴于此,本研究以萝卜、高代自交系’LU127’和’YH’为亲本配制了优势杂交种F1,系统鉴定了’LU127’、’YH’以及Fi在肉质根膨大期的差异表达基因与miRNA,研究其与杂种优势形成的关系;分离克隆了萝卜肉质根杂种优势形成相关基因RsSUT1,构建了RsSUT1过表达和抑制表达载体,为萝卜杂种优势形成的转基因研究奠定了基础;分离鉴定了参与细胞质雄性不育(CMS)发生的miRNAs及靶基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萝卜、高代自交系’LU127’和’YH’为亲本,配制了正反杂交组合,在肉质根膨大期对其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可以看出,正反交F1在株高、开展度、叶长和根径上具有明显的中亲优势,在根长和整株重量上甚至超过了双亲,达到了超亲优势。对两亲本及其Fi(LU127为母本)进行RNA和sRNA测序分析,鉴定了萝卜、肉质根膨大期F1与亲本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和miRNA(DEMs)。对DEGs和DEMs进行表达模式划分,结果表明杂交种F1与亲本之间的非加性表达基因(1259个)占总差异表达基因(3888个)的32.4%,其中超亲表达基因(842个)是亲本显性表达基因(417个)的两倍。鉴定到DEMs中有15个加性表达miRNAs、5个超亲表达miRNAs和3个亲本显性表达miRNAs。初步提出了萝卜肉质根杂种优势形成过程的分子调控网络模型,参与生长素信号转导相关基因IAAs、TIR1、GH3和SA URs,细胞分裂素信号转导相关基因AHK2、AHK4、AHP4、ARR4和ARR6,油菜素内酯信号转导相关基因TCH4和CYCD3,能够调节细胞伸长、细胞增大以及细胞分裂来促进杂交种F1的肉质根膨大。参与蔗糖转运与运输途径的蔗糖转运蛋白基因SUT1和参与淀粉和蔗糖代谢途径的蔗糖合酶基因(SUS3、SUS4),蔗糖磷酸合酶基因SPS1F,β-葡萄糖苷酶基因(BGLUs)和UDP-葡萄糖脱氢酶基因(UGD3和UGD4)通过调控蔗糖合成代谢、葡萄糖代谢和蔗糖的转运与运输来促进杂交种F1中蔗糖的积累以及肉质根产量的形成。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解析杂种优势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萝卜杂种优势产量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重要信息。2.从萝卜中分离出蔗糖转运蛋白基因RsSUT1的基因组DNA与cDNA全长序列。RsSUT1基因包含2个内含子和3个外显子,gDNA全长为1,724 bp,cDNA全长为1,654 bp,包含1,545 bp的开放阅读框(ORF)。该基因可推导编码514个氨基酸,具有12个跨膜结构域,属于典型的膜蛋白。系统进化分析表明,RsSUT1在十字花科中与白菜BrSUT1蛋白的亲缘关系最近。RsSUT1基因在不同萝卜材料的叶片和肉质根中均有表达,其中,杂交种F1叶片和肉质根中的表达量均比亲本中的表达量高。设计了能够特异沉默RsSUT1基因的人工miRNA序列,采用重叠PCR技术获得pri-amiR-RsSUT1,分别构建了植物过表达载体和抑制表达载体工程菌EHA105/pCAMBIA2301-RsSUT1和 EHA105/pCAMBIA2301-pri-amiR-RsSUT1,为进一步开展萝卜RsSUT1功能分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通过sRNA测序从CMS系’WA’和保持系‘WB’的花蕾中鉴定到属于25个保守型和24个非保守型miRNAs家族的162个已知miRNAs和27个新型miRNAs。其中28个已知miRNAs和14个新型miRNAs在花药发育过程中差异表达。构建了 CMS发生相关 miR160a 靶向ARF16、miR393a 靶向 TIR1、miR158b-3p 靶向 PPR、miR396b靶向AGO5、miR156a靶向SPL3和miR159a靶向MYB101等靶基因参与生长素信号转导、细胞器基因表达调节、miRNA靶向沉默和花器官发育调节的调控网络图。研究结果将对miRNA介导的萝卜CMS发生调控网络提供新的认识,为解析miRNA介导调控萝卜杂种优势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重要参考。
其他文献
小麦白粉病和小麦赤霉病是小麦两大真菌病害,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及品质。与化学防治相比,培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防治病害最经济有效且环保的措施。小麦抗病基因的发掘、定位和克隆不但有助于小麦抗病基因工程改良,也有助于深入了解小麦抗病的分子机制。簇毛麦(Haynaldia villosa L.2n=14,VV)是小麦的野生二倍体近缘物种。簇毛麦具有抗白粉病、抗锈病、抗黄花叶病、抗全蚀病的优异性状,是普通小麦遗
本文首次对中国的羽爪瘿螨科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从2004年到2008年间,共在中国的11个地区进行瘿螨标本的采集,共采集瘿螨标本1400余号,并对其进行分类鉴定,发现并发表羽爪瘿螨科新属3属,发表新种34种,本研究中所发现并发表的羽爪瘿螨新种数占羽爪瘿螨科总体的18.6%。本文共记录了羽爪瘿螨科瘿螨35个属183个种,其中包括1个新属、首次提出的4个新组合和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共
本实验室从紫茎泽兰上成功分离了其天然致病菌——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er),具有开发成为生物除草剂的潜力。进一步研究发现,链格孢菌产生的毒素TeA具有较强的除草活性,其杀草机理是与光系统Ⅱ的D1蛋白结合,抑制叶绿体类囊体膜上光系统Ⅱ受体侧QA到QB之间光合电子的传递,引起光合放氧速率和表观量子效率降低,导致过能量化,引起叶绿体内活性氧迅速爆发,叶绿
小麦白粉病是由小麦白粉病菌(Blur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Bgt)引发的真菌性病害。抗白粉病基因Pm21来自小麦近源物种簇毛麦(Haynaldia villosa L.,2n=2x=14,基因组VV),Pm21对目前国内所有小麦白粉菌生理小种表现免疫,具有抗性强、抗谱广的特点,本实验室创造的含Pm21的小麦-簇毛麦异易位系已经在我国小麦育种中广泛应用。克隆簇毛麦抗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virus,SMV)病是一种全球性大豆病毒病害,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大豆主产区,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与品质。寻找有效的抗病基因是应对大豆花叶病毒病,培育抗病品种的关键。研究病原-寄主的蛋白互作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病原物的侵染机制,并且可以从中挖掘一些有效抗性基因,为培育具有持久抗性的大豆新品种奠定基础。SMV属于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该属病毒的基因
寄生蜂产卵策略是行为生态学的重要内容,反映了寄生蜂对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适应性。其中,在有关寄主大小和种内竞争对寄生蜂产卵决策的影响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总体上对单寄生蜂比对聚寄生蜂的研究多。此外,寄生蜂的过寄生对策及其适合度代价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聚寄生蜂后代能在寄主体内共存,因而是研究过寄生现象较为理想的材料,但过寄生中两次寄生的寄生蜂后代不易区分,因此有关聚寄生蜂过寄生的报道仍然较少。菜
化学感受系统几乎在昆虫的整个生命过程中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基于嗅觉对害虫进行行为调控一直是昆虫学研究的热点。鳞翅目夜蛾科包括多种重要的经济害虫,其中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危害最严重的杂食性害虫之一。棉铃虫的幼虫食性广、食量大,成虫迁移率高、繁殖量大,因此较难防治。在大力倡导害虫综合治理(IPM)的现代农业生产中,绿色防控变得尤为重要。以植物挥发性物质为组
Bt Cry1类毒素是由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t)在产孢过程中产生,并对鳞翅目昆虫幼虫有杀虫活性的一类毒素,主要包括Cry1Aa,Cry1Ab,Cry1Ac,Cry1B,Cry1C,Cry1E和Cry1F等。因为哺乳动物体内缺少毒素的受体,通常情况下认为Cry毒素对人类和家畜是无毒的,所以Bt基因被广泛的应用于转基因作物中,如玉米、大豆和土豆等。但随着
二酰胺类农药(氯虫苯甲酰胺、氟虫酰胺和溴氰虫酰胺)对鳞翅目、部分双翅目和鞘翅目害虫有很高的活性,而对其它目昆虫、哺乳动物和鱼类安全,因而广泛应用于靶标害虫的治理。对双翅目和鳞翅目代表性昆虫的研究表明,二酰胺类的作用靶标为鱼尼丁受体(Ryanodinereceptor,RyR)。但是,二酰胺类作用靶标的研究尚有四个方面的不足。(1)鱼尼丁受体是目前所知分子量最大的Ca2+离子通道,其编码基因超大,难
香气是重要的果实品质指标之一,但我国主栽梨品种香味较淡,无法与西洋梨竞争。提高果实香气是当前我国梨产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针对这一产业问题,本研究以香气浓郁的南果梨果实为试材,在研究外源钙调控’南果梨’果实香气生理机制的基础上,采用RNA-seq表达谱分析技术和代谢组学技术,分析了 ’南果梨’果实成熟、后熟过程中及钙处理下差异表达的基因及差异代谢物和代谢途径,同时从’南果梨’中克隆了 PuAD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