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了解物种的适生区、群落特征及制约其分布的环境因子,对物种的保护、推广和人工林营建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浙江省172个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生境地群落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样地调查,(1)结合中国植物标本库中277个红楠分布点数据,经筛选剔除样地点和标本点中信息缺失、重复的数据后,得到浙江省内177个红楠分布点,通过最大熵值模型(Maximum Entropy,Max Ent)软件,分别利用中国277个红楠分布点和浙江177个分布点模拟预测红楠的适宜生长区,并探讨气候因子对其分布的影响;(2)运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o-way Indicator Species Analysis,TWINSPAN)、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并结合主要优势种的生态位计算、种间联结、多样性指数等生态学方法,对浙江省172个红楠生境地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类型、种间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包括:(1)最大熵值(Max Ent)模型显示,不同时段、不同气候背景下的模型AUC结果均大于0.9,表明模拟预测结果的准确性极好。中国亚热带东部为红楠的适生区域,总面积为118.47×104km2,中、高适生区集中在南岭、武夷山脉、罗霄山脉、雪峰山脉、台湾山脉东部,随气候变化,中、高适生区向东部迁移,而低适生区则有向西、北部扩张的趋势。红楠在浙江省内的适生区总面积为9.22×104km2,大部分地区的适宜度均在中上水平,高适生区呈现连续分布状态,集中在浙东普陀山和浙南的括苍山、洞宫山、仙霞岭一带。(2)最冷季度平均降雨量、最干月降雨量、年均降雨量对红楠在中国适生区分布的影响程度最为显著,中国亚热带东部降水充足,正与红楠适生区相重合。浙江省内适生区分布与较稳定气候温差有关,在温度季节性变化较低时,红楠有较高的适宜度。以上表明降雨量尤其是冬季降雨量和适宜、稳定的气温环境决定了红楠的地理分布。(3)红楠生境地群落中共记录到54科120属167种植物,主要以壳斗科、樟科、山茶科、蔷薇科等科的植物为主,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木荷(Schima superba)、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甜槠(Castanopsis eyrei)、石栎(Lithocarpus glaber)等为主要优势种。群落中生态位宽度值较大的依次为杉木、红楠、木荷、青冈、甜槠、漆树(Toxicodendron vernicifluum)、合欢(Albizia julibrissin)等,与红楠生态位重叠值较大的包括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榆树(Ulmus pumila)、合欢、石栎、白栎(Quercus fabri)、化香(Platycarya strobilacea)、青冈、甜槠,说明这些物种与红楠所处的生境条件比较相近。红楠与杉木、木荷、甜槠、青冈均有显著正关联关系,与群落其他优势种间为不显著正关联。(4)浙江省172个红楠生境地群落通过TWINSPAN分类可划分为8个群落类型,红楠在群落中为优势种或主要伴生种。8类群丛的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单优势林(如群丛Ⅱ杉木林)树种组成相对简单,群落物种多样性明显较低。CCA排序结果表明海拔高度及坡度是主导环境因子,红楠群落在中、低海拔且坡度较低的区域有较多分布,其他主要优势种也倾向于坡度平缓的低海拔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