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宗教和谐关系密码:宗教相通性精神中国启示录民族宗教冲突出路的反思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per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博士论文之所以名曰《民族宗教和谐关系密码:宗教相通性精神中国启示录》,意在研究当今全球“热点中的热点”民族冲突、宗教冲突的出路,挖掘中国历史上解决民族宗教关系的宝贵经验,探索民族与宗教互动关系的内在机理,提炼出宗教相通性精神。其意义在于,寻觅各民族宗教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探寻如何走出当代人类民族冲突与宗教冲突的误区,导引出民族宗教关系的健康发展之路;研究教际由冲突到实的发展规律,开发、挖掘宗教的相通性精神,从而解决阐释民族宗教关系问题的关键应付诸和平文明方式而不是暴力冲突。这不仅对充满民族和宗教冲突的国家和地区,而且对虽然处于和平环境但有不安全隐患的国家和地区,都将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目前国内外对这一问题只分别从民族和宗教各自的角度进行分析,处于“两张皮”状况,还没把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目前相关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但却几乎没有从本质层面深入研究民族和宗教关系的专著问世,偶尔有一两本,也只是在作“现象描述”。因为,其研究的难度之大,涉猎的学科(资源)之广,所需方法论之深,是很难想象的。以前的学者抑或从宗教学角度,抑或从民族学角度,片面地看问题。宗教学者仅仅从宗教角度出发分析宗教,虽然也涉猎到民族与宗教的关系问题,但由于对民族学知识的匮乏而很难对民族问题有深入探讨。反之亦然。民族与宗教的关系问题似乎成为民族学者和宗教学者“不可逾越”的障碍。基于这种情况,许多学者们不得不望而却步。 在完成本课题研究中,我运用了四种研究方法的学术资源:民族学、宗教学、哲学和史学等研究方法。其民族学与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是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从事民族学多达11年研究中积累的,期间出版、发表民族学的成果达100多万字,为我积累了丰厚的民族研究资源。此外,本课题还运用了哲学、史学和宗教学的研究方法论资源。如果从我1982年本科生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起算,到现在已有20多年哲学研究的历史。在研究本课题过程中,无论从对宗教相通性精神的构思、梳理、理顺方面,还是当我遇到思想观点、逻辑处理难题时,我都能回归到哲学王国汲取营养。后来从事民族学研究,使我确立了实证研究的方法立场,抛弃了以往哲学不求实证只求抽象研究的习惯。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各六章。上篇主要是历史实证研究,下篇主要是对宗教相通性精神进行理论性的研究。 上篇主要包括的问题有:第一章剖析了世界热点东移亚洲现象及其原因。第二章研究了“中华宗教相通性精神”的凝聚铸造了中国先民的和谐社会,提出“和谐社会的根本原因在于和谐的民族与宗教关系”新观点。第三章至第六章分别对中国儒佛关系、儒穆关系、儒耶关系和佛耶关系进行历史实证研究,探索在中国宗教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儒佛关系研究中,探讨了在儒佛的良性互动关系孕育出了著名的理学、心学理论,从而明确了儒佛的良性互动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由于儒学不能满足关于生死问题等精神需要的缺陷而佛教刚好满足这一精神需要,因此为佛教入住中国提供广阔空间。 在儒穆关系研究中,研究了由中国和谐儒穆关系营造中国和谐社会的奥秘。中国历史上的儒穆关系主要是中国穆斯林与汉族、满族三者关系的历史合力。和外国穆斯林不同,中国的穆斯林各族既具有穆斯林的世界性,又拥有中国的民族性,由此决定中国的穆斯林具有多族源性的特点。 在儒耶关系研究中,重点分析了儒耶的最初相遇主要发挥了相冲突的一面。中西方两种文化中心论的冲突导致了在康乾盛世时代基督教与中国宗教精神的礼仪之争,进而导致了中国进一步的闭关锁国。 在佛耶关系的研究中,探索了佛耶相遇在中国的特殊关系,阐明了中国的佛耶关系主要发挥的不是宗教冲突的方面而是宗教相通的方面。在佛耶互动中,佛耶互益,佛教为基督徒提供了“破执精神”;基督教为佛教展示了宗教组织如何运用西方科技文化、基督教组织,推进社会发展的“入世精神”。 下篇主要包括“民族宗教关系的中外不同理念”(第七章)、“中西文明的原始分野”(第八章)、“人类进步与宗教的全球化与本色化”(第九章)、“宗教的本质功能及其诸多属性”(第十章)、“民族与宗教互动关系的理论研究”(第十一章)和“宗教相通性精神的理论分析”(第十二章)。 第七章分析了中外对民族宗教关系的不同理解;从理论上阐释了,在外国更多关注了民族宗教关系中冲突的方面忽视融合的方面,从而导致了诸多民族宗教冲突。在中国由于儒佛耶等族教际相遇的千百年磨合铸造了从冲突到融合的历史过程,教际冲突逐渐减弱,并存融合逐渐增强。文中还探讨了更重要的一个问题,即为什么入主西方宗教文明的不是佛教而是基督教?根本原因在于,古希腊罗马文明对佛教的排斥和对基督教的接纳。 第八章寻根问底地分析了中华古老民族与古希腊民族文明区分的渊源在于两种原始神化的区别,阐释了中国和古希腊在古典时代创造的不同民族精神。 第九章探讨了宗教的全球化与本色化问题,纠正了一些关于全球化的错误看法,提出一些较为创新的理论观点:要克服西方全球化理念的偏见,因为全球化不是西方化;西方全球化的理念并不代表现实全球化的实际过程;全球化在西方人眼里,似乎是人类文明同质化的过程,其实应是开拓民族文明多元化的过程。 第十章探讨了宗教的本质功能及其本质属性,对宗教到底有害还是有益两种宗教本质观进行解析。文中在充分肯定前人观点合理性的基础上,提出“宗教既是理性的又是非理性的”和“宗教有害也有益”这一更全面的观点。 民族宗教互动关系是学界的重大研究课题。尽管许多学者已注意到了民族宗教互动关系的普遍性,但从学理上深入分析其内在关系依然还是巨大的学术空场。为此,第十一章从学界对民族宗教关系的共识的分析入手,阐释民族与宗教互动关系的内在机理,大胆提出一些相关的理论设想,提出并分析了政教分离、族国分离和族教分离三大分离的理论问题;探索了民族宗教冲突的出路;研究了解决民族与宗教关系问题的几种理论方案,即民族宗教问题的政治化、文化化和去政治化问题。 “宗教相通性精神”是最后一章和全书的核心观点:宗教相通性精神是一切宗教和教际关系共通的、具有正向价值的本质,这一本质必然展开为从民族宗教冲突走向和解、从不相容到相容、从宗教战争演变为宗教对话、由宗教对立发展到统一的规律。民族宗教冲突彰显了族教际恶性互动的部分,为了寻找避免族教恶性互动的途径,必须深入挖掘在民族宗教良性互动中的宗教相通性精神。文中特别提出,我们不能把宗教相通性精神单纯理解为理论研究者的乌托邦式的主观理念,必须理解为世界各族教关系实际发展过程中隐含的客观实在,它是营造和谐宗教关系的重要客观基础;正是因为宗教相通性精神的存在,才使得建立和谐宗教关系成为可能,使不同宗教的相遇从冲突走向和解成为可能。正因为客观存在的宗教相通性精神的不断深入展开,才使得不同民族宗教良性精神得以不断提升。任何宗教只有与其他宗教进行交流才能不断丰富宗教相通性精神。文中还提出,实现宗教相通性精神不是件容易事情,需要很多苛刻条件。文中分析了这诸多条件;最后提出,作为学者应深信宗教相通性精神对族教际关系作用的正价值性、有效性、合理性、正当性与合法性。
其他文献
一、心脏起搏系统的分类 1.临时体外起搏器临时体外起搏器主要用于临时性的抢救,如心肌梗塞、药物中毒、心脏直视手术中或术后恢复期,或因心率过缓而偶发阿——斯氏综合征。
当前,无线网络深度覆盖问题的突出严重影响着网络的各类指标。室内分布系统作为解决深度覆盖的重要手段,能有效提升用户感知。针对合理提高室分系统投资效益问题,提出一种室
创建服务型政府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要能促使公务员在服务型政府中秉持对民本和责任价值理念的追求、以内化于心的服务意识来履职。在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型过程中,
现实的人都是社会的人,人的活动总是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对象性的活动,即是人作为活动主体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为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借助一定的活动工具作用于一定活动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以杂交中籼稻F优498为材料,采用3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不同秧龄、水肥管理模式和穴插苗数对水稻不同层级茎蘖干物质生产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除抽穗期穗部干物质积累量外
期刊
破图集——中国当代艺术家处理图像的方法展展期:2015年4月26日—6月13日策展人:刘礼宾参展艺术家:陈丹青、罗中立、张培力、耿建翌、王广义、舒群、展望、张晓刚、祁志龙、
从总体上而言,马克思以前的整个西方哲学史实际上就是一部理论哲学的历史。在这一漫长的历程中,富有超越精神的西方哲学家们不满足于具体可感的经验世界,而纷纷企图从感性世界中
1 黑龙江省大豆种植区土壤现状黑土是种植大豆的优良土壤,由于有机质的大量积累,在我国是自然肥力较高的种植大豆土壤之一。黑龙江省和吉林省黑土总面积约590万hm2,占东北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