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水利与社会问题的关注是近些年来水利史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以往的研究中,以魏特夫的治水理论为代表的水利与政治关系的探讨,冀朝鼎的基本经济区概念所涉及的水利与经济、政治变迁关系的研究,农史专家从农业技术角度对水利与农业的发展关系的关注、日本一批中国水利史专家在争论水利共同体问题中提及的水利与国家、村社基层组织相互关系的研究都使这一问题具有较高的学术起点。在此基础上,本文欲从探讨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出发,站在区域社会整体史的立场上,重新检讨水利在区域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地位和作用,藉此探讨区域社会历史变迁的内在逻辑。具体来说,本文以位于山西省南部的洪洞县——大槐树移民传说的发源地——的水利开发历史为突破口,依据水源类别的不同,分别就引泉、引河、引洪灌溉三种不同形式及其相对应的村落社会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由于水利条件的差异,三种灌溉形式分别产生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社区,其差异性主要体现为社区经济的繁荣程度、文化发达与否、宗教信仰类型以及由此导致的中心与边缘、主体与附属的格局。文章认为泉水、河水、洪水三种水利形态在洪洞表现的淋漓尽致,并可谓黄土高原水利事业发展特点的典型。水是传统农业社会的命脉,在北方旱作地区的村落社会历史变迁过程中,水利的有无、发达与否直接关系到区域社会发展变迁的大局,由此提出了一个以水为中心的区域社会发展变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