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科学进步作为科学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一直以来都受到科学哲学家的关注。什么是科学进步,科学究竟在什么意义上才会取得进步?这一问题始终困扰着很多科学哲学家。最近关于科学进步问题又再次引起了科学哲学家的讨论热潮,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目前形成了以下几种主要观点,分别是以波普尔、尼尼鲁托为代表的语义学解释;以库恩、劳丹为代表的功能-内在主义解释;以德尔森为代表的理解解释;以伯德为代表的认知解释。其中认知解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进步作为科学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一直以来都受到科学哲学家的关注。什么是科学进步,科学究竟在什么意义上才会取得进步?这一问题始终困扰着很多科学哲学家。最近关于科学进步问题又再次引起了科学哲学家的讨论热潮,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目前形成了以下几种主要观点,分别是以波普尔、尼尼鲁托为代表的语义学解释;以库恩、劳丹为代表的功能-内在主义解释;以德尔森为代表的理解解释;以伯德为代表的认知解释。其中认知解释是伯德对传统认知观点的修正,所以它一经提出就重新走进了科学哲学家的视野,这对理解科学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第二章介绍了科学进步认知解释的历史演进,科学进步的认知观点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从古希腊时期,柏拉图认为“知识是回忆”、“知识是对理念的认识”,亚里士多德提出“逻辑演绎和经验归纳”;到近代时期,培根主张经验的科学归纳法、笛卡尔主张理性的演绎法来帮助人们获得知识以促进科学进步;再到逻辑实证主义者将知识的发展看作是一种静态累积。这一系列观点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了科学进步在于知识增长,只不过不同时期的哲学家对知识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本文第三章主要介绍伯德对传统认知观点的修正和发展。传统认知观点受到了一些批评,尤其是波普尔的逼真性、库恩的科学革命以及德尔森的科学理解都认为科学并不是简单地通过在旧有的知识的基础上累积新知识来发展,理论的变化并不是累积和连续的,科学早期取得的结果将会被新的理论和概念框架所拒斥和取代。伯德认为传统认知观点之所以面对这样一些批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对知识概念的理解和表述不准确,所以他提出一种新的认知解释即科学进步在于科学知识的增长,这里的知识包含了真理、信念、辩护以及其它的一些东西。相较于其它观点,伯德的认知解释会更加稳定、更加精致、更加符合人类的直觉。本文第四章介绍伯德的认知解释所面临着一些困境,第一是真实与虚假理论之间的转化,由于伯德要求每一个进步阶段都需要一个完全真实的命题,所以他没有办法回答虚假理论的历史序列是如何进行知识增长的问题;第二是知识论回溯难题,伯德的认知解释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辩护,但是在运行辩护这一过程时认识论将会陷入一种回溯难题,辩护会无穷地后退,没有尽头;第三是科学实践的教训,在科学实践过程中,伯德关于科学进步的概念过于狭隘,我们应该更加公正地解释一种广义的进步概念,从实际参与的角度来探讨科学进步的问题,重新审视科学知识的多样性。本文第五章论述笔者对伯德科学进步认知解释的辩护。第一,运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这样一对哲学范畴来消解真实与虚假理论之间无法转化的问题,我们不仅要正确地区分认识不完善以及真性缺失的问题,还要正确地认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第二,运用认知迭代的概念来消解有关知识论回溯难题,认知迭代更多地侧重科学知识是如何发展的过程,而不是去辩护人类现有的知识体系是合理的,科学哲学家应该放弃对辩护的静态逻辑关系的解释,去追求一种动态的科学知识增长的过程。第三,运用范畴进步来消解科学实践的教训,范畴进步是科学进步的一种,这种进步从认知上理解可以简单地概述为人类关于事物分类所依据共同性质的标准更加准确和精准,范畴进步是有一定实践效应的,它本身就已经包括了对各种科学知识的分类,能够更好、更快地去解决一连串的问题。
其他文献
技术对于人类生存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技术意识形态化的表现也愈加明显,技术、社会与人的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由此,对技术意识形态化深入研究也愈加迫切。技术意识形态化现象早在十九世纪就受到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们的关注,然而对于该主题的探讨通常以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为背景,从其负效应出发进行批判。对技术意识形态化进行全面深刻地把握,以正确地看待技术意识形态化现象并给予深入细致的评价,合理性视角是有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是新时代中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区域战略决策,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全方位剖析习近平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重要论述,对于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认识、在新时代新阶段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习近平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重要论述从以下五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为绪论
在研究生教育中,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肩负着为国家和民族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和专业化人才的重任。构建和谐的研究生导学关系是新时代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内容。本研究从社会交往理论出发,提出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的交往态度、交往内容和交往方式的真实性、表达性和正确性,是导学双方建立和谐互动关系的本质要求;以社会期待理论和社会角色理论为指导,具体阐述了新时代全面落实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的关键时期,从1935年到1948年,党不断积蓄力量,壮大自身,积极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为夺取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夯实基础。这一时期党不断进行自身形象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发展经济努力提高边区人民生活水平;促进民主,建立健全民主机制;团结力量坚决抵抗日本侵略。一系列的举措为党的形象建设提供了基础,也得到了民众和各界人士的认可,在与国民党的斗争中不断
含混性是近五十年来分析哲学和科学哲学领域内的一个重要前沿和热点问题;这一问题受到了很多哲学家的关注和讨论,并形成了许多含混性的理论。他们对含混性的不同看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观点:语义学观点认为含混性是一个逻辑问题;认识论观点认为含混性是一个认知问题;本体论观点认为含混性是一个形而上学问题。关于含混性问题的前两种观点受到了许多哲学家的关注和讨论,而本体论观点则受到忽视。但在近些年的讨论中,含混性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先后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顺应了全球化合作的趋势,有利于促进实现中国梦,进而促进全球的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后,赢得了沿线地区和相关国家的高度赞同,成为了我国乃至全球各界共同讨论的一个重要热点,其相关建设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对习近平“一带一路”倡议进行深入研究,具有
形象就是标志,就是资源。政党形象是政党精神、气质、面貌的集中呈现,对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建党纪念活动是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谱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时期,建党纪念活动充当着党的“宣讲机”和“传声筒”的角色,将党的理念、思想、中心任务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出来,起到了凝聚人心、塑造群众价值、号召动员的政治作用。可见,建党纪念活动是传递中国共产党的声音和信息的重要方式
子贡是孔子最喜爱的弟子之一,也是当时著名的外交家、儒商。学界对子贡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外交思想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对于子贡的儒学思想尚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试图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子贡儒学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探讨。首先,在对子贡的生平事迹进行考辨的基础上,阐述子贡儒学产生的背景及其理论渊源。子贡儒学产生于先秦社会转型时期,当时诸侯各国战争频繁,诸子百家思想争鸣。其中,以孔子为代表
数字技术在当下已经全方位渗透进我们的生活,一方面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全新的便利和机遇,使我们感受到了全新的数字化变革,进入了数字化生存的时代。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全球的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也来到了这样一个崭新的阶段——数字资本主义时代——即当代资本运作方式发生了崭新的变化,进入了由数字技术带动政治与经济发展的时代。当前国内的数字经济开始进入转型的关键时期、5G技术也进入了势如破竹的渗透时期,数字中国的
本文主要研究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观,论文内容围绕“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相关内容做出理解分析。哈贝马斯的科技观是对法兰克福学派成员的“工具理性”和“科技异化”理论的做出自己的延伸和反思,指出科学技术是理性思维框架下所认为的“第一生产力”,同时兼有着意识形态的职能。但是他并没有完全接受前人的观点,他对理性和科学技术并非是抱有全部否定的态度,他内心虽然忧心科学技术未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