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zi2292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半数以上的国际贸易在发达国家之间发生,而其中产业内贸易占到60%。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日益提高,其产业内贸易在整体贸易中的比重也大幅上升,其中有些发展中国家产业内贸易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越了产业间贸易。中德建交以后,双方在经贸、投资和科技等领域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并且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位居欧洲各国之首。德国从1975年开始便成为中国在欧洲的最大贸易交往国,并且这种贸易关系持续了30余年。2002以前,日本一直是德国在世界贸易的第二大出口市场,而中国从2002年起替代了日本的这一地位。与此同时,在我国与欧盟的贸易总额中,中德贸易额所占比重超过了40%,并且这一比重在逐渐加大,到了2003年,这一比重更是达到近一半左右,而这一半的占比几近中法、中英和中意三国之间的贸易额之和,由此使得中德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和各个领域合作也愈加紧密。在中德两国之间的双边贸易额愈加扩大且合作愈加紧密的背景下,中德之间的密切贸易往来促进了我国同欧盟间的经贸关系的稳定和未来的健康、快速发展,因此研究中德两国之间的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势在必行。文章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定性地分析了中国与德国之间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情况,进而运用G-L指数模型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中德在2001—2010年期间的双边贸易情况,从而阐明中国与德国之间的总体贸易状况、出口商品结构、工业制成品总体贸易状况、工业制成品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等,并通过回归分析模型来探讨影响中德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相关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中德间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趋势是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中德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我国的市场规模大小和德国对我国的直接投资。据此,文章提出了促进中德两国之间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对策与建议,以促进两国间贸易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文章在三个方面上具有创新之处:首先是研究的角度。文章以中国与德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现状与发展前景为基点,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制造业这一产业进行阐述与分析,从而对中德间的贸易往来与对于两国贸易的发展和策略选择更具指导意义。第二是研究思路的创新。在贸易现状的研究方面,运用G-L指数测度方法对中德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的趋势与特征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在影响因素的研究方面,既从定性角度进行说明,又运用多元回归模型的定量比较分析,从而使文章研究更加地全面和客观。第三是在研究方法方面的新尝试,由于单一分析会造成分析结果的片面性,产生缺陷,文章在研究方法上将国际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的优势充分结合在一起,综合分析,各种分析手段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从而增加了文章的可信性。
其他文献
作为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不仅要求我们寻找能更有效地指导人力资源管理与中国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的理论,更重要的是探求匹配实现的方式和途径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导入则是艺术中的艺术。本文就学生年龄段和教学文体这两方面来研究小学语文课堂的导入方式,并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笔者自身教学案例来进
随着监狱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在监狱经费全额保障还未完全到位的情况下,监狱企业弥补监狱经费不足成为普遍现象,促使部分监狱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冲动日渐加剧,导致部分
<正>一说起电热水壶,大家肯定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它的独特功能——烧水。每次水烧开了,它就会像火车一样地鸣叫起来,你可别小看了这种声音,它可是提醒人们的好帮手。如果没了叫
期刊
信访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虽然信访制度的使命有所差异,但不可否认的是其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政治
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融通资金、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上市公司投资价值是证券投资分析中热点话题。正确的认识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对于投资者的理性投资
<正>今天在家,闲得没事干,随手拿起一本书看起来。看着看着,一个大号标题映入了我的眼帘:纸杯烧开水。哈哈哈!怎么可能呢?用纸杯烧开水,纸杯先烧着了,水怎么会开呢?我忍不住
期刊
<正>为什么这么多天象会聚集在2012年?这些天象,是否与2012的世界末日论有关?古代的占星术又是怎么来的?你是不是也很好奇呢?占星术是天文学的"女儿"太阳为什么会从东边升起
本文统筹考虑各种绩效评价和效能评价方法的优劣,取长补短,以平衡计分测评法为基础构建基于战略的组织效能评价指标体系,进而探索新型组织效能评价方法体系。
WEB技术发展至今不过二十几年的时间,但已然成为当前互联网最热门的应用架构,同时WEB应用系统的安全问题也一直是信息安全、网络安全关注的重点。随着WEB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