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影响评价的滨水历史街区城市更新策略研究

来源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i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系对城市的起源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滨水区域往往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城市中心区的滨水地带很多都是滨水历史街区,所以研究滨水历史街区的城市更新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滨水区域情况复杂,改造会带来较多的社会影响。所以将其放在社会影响评价的框架下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
  上海是一个典型的滨水城市。近二三十年,人们已经对市区内主要河流黄浦江、苏州河等进行了整治,但仍有许多小河道在城市更新中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本文对这些河流中的代表性河流——上海市虹口区俞泾浦-沙泾港-虹口港滨水历史街区进行研究,希望能为滨水历史街区的城市更新提供相关的建议。
  文中在介绍大量国内外滨水区城市更新成功案例的基础上,将影响社会评价的土地利用、道路交通、公共空间、设施配套、社区建设五大方面21个指标要素,作为构建滨水历史街区社会影响评价指标纳入体系中进行分析。并运用了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在集中专家、市民的意见后,对指标体系中每一项相关影响要素进行影响程度排序,计算权重。通过这种方式建构用于滨水历史街区社会影响评估的模型,对实际地块进行评价。
  文中通过对调研对象进行现状分析,总结出以下主要问题:1.交通可达性不强、缺乏基础设施支撑;2.经济发展乏力,发展主题不明确,特色不明显;3.现有城市环境复杂,需规划梳理;4.历史建筑较多,急需保护和更新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11项相应的城市更新的优化策略:1.增加滨水空间公用设施比例,多样混合;2.打造主题性的滨水公共环境;3.滨水区域强化步行优先;4.加强滨水区域公共交通的支撑;5.以水系为主题建构公共空间体系整体脉络;6.步行路径串联滨水历史街区重要公共节点;7.滨水区多层面交通组织;8.滨水历史街区标志性建筑植入和标志性场所打造;9.公共空间的分时利用;10.公众参与与政策引领;11.物质空间更新创造公共生活舞台。文中同时对提出这些策略的依据和操作方法进行了论述。
  本研究通过对社会影响评价的体系建立,调研地块现状案例的问题梳理,借鉴国内外成功案例的经验,在社会影响评价的框架下,提出了整体的城市更新策略,为滨水城市尤其是小型河道周边的滨水空间历史街区的更新提供了参考。
其他文献
在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大量的工业用地被废弃。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废弃地再利用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在如何使废弃地重新焕发活力并获得生态价值等方面的理念和策略值得借鉴。亚特兰大环线(Beltline)再开发项目形成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理念,被认为是一个较为成功的城市更新项目。其将工业用地再生与绿道理念有机结合,在重整废弃铁轨的同时,提供了景观与休闲游憩场所,对激发土地价值、实现区域复兴起到了积极作用
学位
作为整个欧洲工业化中的边缘者,北欧的步调要比德法英等国慢上一拍,同时北欧因其自然环境的特殊,良多基于农业与林业的传统经济形式避免了工业化对本土文化过大的冲击,令其能够有机会将传入的多种思想整理融入进地域性的风格之中,走上与众不同的现代化之路。  林地墓园地处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时间上正处于瑞典将现代化思想引入并本土化的过程,其中五个礼拜堂的风格分别体现了一些列建筑理念思潮的影响。而林地墓园特别的一
学位
胡安·纳瓦罗·巴尔德维格(Juan Navarro Baldeweg)的创作穿梭于绘画、装置和建筑设计之间。三种方法互相启发,并围绕着同一目标:对自然力的感知(perceive the force of natural world)。基于这种特殊并超离建筑具体条件的设计意图,纳瓦罗逐渐总结出了三种极富个人特征的“先置空间”原型,即悬浮穹顶、平行天窗和涂鸦百叶,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建筑设计。本文着重关注
在类似上海法租界这样的历史城区中,斜向的道路生成了许多不规则的街角。这些街角上的一些历史建筑恰当地填补了不规则场地,在回应城市界面的同时组织好了建筑的内部空间。然而,在近几十年的城市建设进程中,位于此类场地的新建筑却往往忽略了街角与城市的关系,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诚然,不规则性、街道的连续性、周围城市环境等因素给此类场地上建筑的设计带来了诸多限制。但在这些限制下,城市界面的特征也给设计提供了机会
学位
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为2.4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数量的17.3%,伴随着老年人数量不断增长的还有养老服务需求与养老服务设施严重不足的矛盾。传统社区内的生活环境落后,社区配套服务设施不足,却居住着数量可观的城市老年人口,服务需求与服务设施间的矛盾尤为激烈。在解决传统社区的养老问题上,以往功能单一、分散的养老服务设施存在诸多问题。传统社区是典型的“全龄社区”,单一的养老服务设
学位
工人新村是1951-1978年间,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我国政府为解决工人阶级的居住问题而在全国大范围内建设的集合式住宅社区。它是承载着乌托邦想象的意识形态下的产物,包含着工人阶级当家作主的美好愿景。它所对应的居住群体是社会主义工人群体,是低工资高福利体制下的工人福利性住房。但是作为工人阶级住宅乌托邦诞生的工人新村,随着时间的流逝,虽然仍负担着大量居民的日常起居,却逐渐没落,居住环境恶化,
得益于材料、节点加工技术的进步及计算机技术的辅助,在发达国家木结构早已被用于会展中心、体育场馆、商业建筑等大跨度建筑的建造中来。这些大跨木结构建筑不仅结构坚固、造型美观,且富有独特的空间表现力和情绪感染力。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国际技术交流的逐步加深,大跨木结构建筑在我国成为最有前景的发展方向之一。本文将视角聚焦在体育建筑这一特定的大跨度建筑类型上,以国外优秀案例和我国新近实践为调研对象
布鲁诺.陶特是二十世纪初德国重要的建筑师,规划家和理论家。魏玛共和国时期他在柏林及近郊留下了大量的社会集合住宅作品,其中胡夫艾森住宅区以其独特的马蹄形中心院落,多样的空间层次,丰富的色彩,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本文以胡夫艾森住宅区为原点,纵向从时间上探讨陶特不同时期的际遇及集合住宅作品的变化,横向与德国其他建筑师住区实践上的成果进行比较,同时结合陶特大量的城市著作论述,来综合性地探讨陶特的城市
随着全民健身的兴起,人们对室内外体育运动场地数量和空间品质的要求提高。城市扩张带来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的同时,也对耕地面积造成了一定影响,为保护农业及生态土地资源,对于新建城市用地上限需进行审慎控制。体育中心多因赛事活动兴建,地处郊区用地规模大,赛后不能得到有效利用,中心城区体育中心建设时间早,用地紧张,急需开拓新的运动场地。体育中心的建设通常更注重场馆本身的造型和功能,对于场馆周边场地环境则设计得不
学位
由于体育馆的大规模、大空间特征,空间容积所消耗的能量远大于其他建筑类型。而体育馆最重要的比赛厅空间消耗的能量成为其中最主要的部分,常规的主动式调节系统对资源造成了巨大浪费。同时,我国新建体育馆功能已经从原来的以竞技比赛为主转变为以竞技比赛与全民健身结合为主,场馆使用时间增长,工艺要求相对降低,自然通风的可能性和需求变得越来越大。因此,如何在尽量降低能耗,充分利用自然通风的基础上尽量满足体育馆比赛厅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