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洋浮游纤毛虫是海洋微型浮游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微型生物食物网中的重要环节。纤毛虫对水环境变化十分敏感,对水质和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有着良好的指示作用。本研究分别在南海北部湾北部和福建省深沪湾进行浮游纤毛虫样品的采集,对纤毛虫群落的种类组成和时空分布进行研究,分析其群落结构特征,并且探讨了影响浮游纤毛虫群落变动的主要环境因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春季,对北部湾北部表层海域的研究,共鉴定纤毛虫36种,隶属于3目(寡毛目Oligotrichida,刺钩目Haptorida,丁丁目Tintinnida),13属。表层海域的浮游纤毛虫呈现斑块状分布的特点,总纤毛虫和无壳纤毛虫的密集区都位于中越边境沿岸、琼州海峡西侧海域以及铁山港附近海域,砂壳纤毛虫的密集区主要集中在调查海区的西南部海域和琼州海峡西侧海域。总纤毛虫丰度的变化范围是555-5985ind.L-1,无壳纤毛虫丰度为555-5970ind.L-1,砂壳纤毛虫丰度为0-285ind.L-1。2)夏季,对北部湾北部不同水层的研究,共鉴定纤毛虫101种,隶属于7目(寡毛目Oligotrichida,刺钩目Haptorida,游仆目Euplotida,缘毛目Peritricha,侧口目Pleurostomatida,盾纤目Scuticociliatida,丁丁目Tintinnida),42属。纤毛虫丰度的水平分布呈现出近岸高、远岸低的趋势,广西近岸海域和雷州半岛西侧特别是铁山港附近海域是丰度的高值区。生物量在雷州半岛西侧海域达最高,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的趋势。种类数在各水层的分布差异较大。多样性(Shannon-Wiener Diversity, H’)的分布趋势与丰度恰好相反,呈现近岸低、远岸高的特点。总纤毛虫丰度的变化范围是540-10950ind.L-1,生物量变化范围是0.45-30.53μgC.L-1。北部湾北部纤毛虫的丰度和生物量有着相似的垂直分布趋势,高值区主要位于近岸10米深的水域和远岸30米深的水域。纤毛虫种类数和多样性的垂直分布特征比较一致。纤毛虫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而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不显著。3)影响北部湾北部纤毛虫群落空间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在春、夏季有所不同。春季,水体中氮、磷营养盐的水平对纤毛虫群落的影响最为显著。随着氮、磷营养盐水平的升高,寡毛类纤毛虫在纤毛虫群落中的优势下降,中缢虫的优势上升。而在夏季,主要影响因子是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盐以及叶绿素a浓度。叶绿素a浓度对纤毛虫的丰度、生物量和种类数都有明显的影响,而氮、磷营养盐浓度主要影响纤毛虫的生物量。4)对春、夏、秋三季深沪湾大型砂壳纤毛虫(>76μm)的研究,共记录10属36种。其中,春季共6属,21种,平均丰度为2063.98±440.56ind.m-3,平均生物量为109.30±24.95μgC.m-3;夏季共7属16种,平均丰度为6704.70±1108.75ind. m-3,平均生物量为219.28±38.02μgC.m-3;秋季共鉴定砂壳纤毛虫5属,16种,平均丰度为352.23±44.48ind.m-3,平均生物量为2.38±0.46μgC.m-3。深沪湾大型砂壳纤毛虫的种类组成、数量及其空间分布都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春季种类数最高,而夏季的丰度和生物量达最高。砂壳纤毛虫群落的季节性差异较空间差异更为显著。此外,优势种也发生了明显的季节更替,秋季的优势种无论是丰度、生物量,还是壳室的大小,都较春、夏季有明显的减小趋势。不同季节对深沪湾砂壳纤毛虫群落起主导作用的环境因子有所不同。总体上,水温、盐度、营养盐水平以及污染物浓度是对群落的季节变化及空间变化影响最为显著的环境因素。5)与我国其他海区的数据相比,本研究中北部湾北部总纤毛虫的丰度值均在以往文献报道的范围内,而春季表层海域的砂壳纤毛虫丰度偏低。深沪湾大型砂壳纤毛虫的丰度在秋季也处于偏低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