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聚物和单壁碳纳米管相互作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来源 :鲁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degoflyw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使用基于COMPASS力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五种低聚物和单壁碳纳米管的相互作用,在原子和分子的层次上来考察均聚物单体间的键接方式和链段的构象对聚合物与单壁碳纳米管之间物理吸附影响。 本文首先简要地介绍了碳纳米管与聚合物的基础知识和近年来碳纳米管聚合物超强复合材料研究领域的一些重要研究成果和进展,并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以及目的和意义。其次阐述了系综理论和Nose-Hoover等温分子动力学方法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基本理论,接着介绍了力场方法和COMPASS力场。再次,阐述了单壁碳纳米管与低聚物相互作用体系的构建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实施细节,并较详细地给出各个体系的模拟结果和分析讨论。最后,给出研究总结以及工作展望。 本文给出了五种低聚物和(10,10)单壁碳纳米管相互作用体系在400K时的相互作用能曲线、界面结合能以及相互作用图片,并对这些模拟结果作了较详细的分析。我们认为,在400K时就低聚物在单壁碳纳米管表面的吸附形态而言,聚乙烯倾向于取伸展的形态,聚丙烯和聚苯乙烯倾向于取蜷曲的形态;所有的聚对苯乙炔和除某些特殊构象外的所有聚苯乙炔都倾向于取螺旋缠绕的形态。其中聚对苯乙炔的缠绕程度和其单体间的键接方式有关系,头头相连的聚对苯乙炔的缠绕最强。在400K时就各低聚物和单壁碳纳米管的吸附强度而言,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苯乙炔和聚对苯乙炔依次增强;其中聚丙烯、聚苯乙烯以及聚对苯乙炔和单壁碳纳米管的吸附强度受单体间的键接方式以及链段的构象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很小,但是聚苯乙炔和单壁碳纳米管的吸附强度却强烈地受到此二因素的影响,通过选择合适的单体间的键接方式以及链段的构象可以获得对单壁碳纳米管有强烈缠绕形态和较强吸附强度的聚苯乙炔结构。 另外,对于类似于聚丙烯和聚苯乙烯的非共轭聚合物,我们发现它们在单壁碳纳米管表面的吸附形态和吸附强度与它们的初始构象以及它们相对于单壁碳纳米管的初始位置无关,并给出了理论解释。在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对某个分子进行构象搜寻时,我们认为如果把此分子和其它的分子组成相互作用体系再进行模拟,可以越过较高势垒而得到此分子的一些特殊的构象。
其他文献
新型准一维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场发射特性,在场发射显示器(FED),微波器件和传感器等真空微电子器件中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本论文主要研究了氧化钨(WO3-x和WO3)纳米材料场发射的
1949年1月31日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进入北平接管防务,北平宣告和平解放,使这座千年文化古城免遭炮火和伤亡,完整无损地回到人民手中,创造了著名的“北平方式”,并为以后和平
基于深部岩体工程地质灾害防范预测研究的目的,开展了渗流对软岩蠕变变形规律的影响的研究,根据岩土流变力学和流体力学理论,流体的质量和能量守恒方程,建立了单向流体在多孔
随着磁盘面记录密度的不断增长,要求磁记录介质具有很高的矫顽力,而要在高矫顽力上记录信息,这就要求记录磁头材料具有高的饱和磁感应强度。Fe-Co合金因具有高饱和磁化强度,而使其成为很有竞争优势的材料,但Fe-Co合金薄膜一般表现大的矫顽力,给应用带来很大困难。本文采用对靶磁控溅射的方法,在真空环境下制备了Fe-Co系列薄膜,并利用VSM、SPM和XRD等对材料的磁特性和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分析、讨论了
干部的实绩是干部德才素质的集中表现和综合反映,是使用干部的基本依据。切实搞好实绩考核工作,对于激发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选人用人的准确度,形成良好的选
本论文采用Sol-gel旋涂法,在普通玻璃衬底基底上制备了ZnO纳米薄膜,探究了凝胶的热分解过程、胶体浓度、前热处理温度(PHT)、后热处理温度(Tp)及胶体中稳定剂乙醇胺(MEA)的含量
从光镊问世至今已有二十年,它已从最初单纯的捕获操控微粒的装置,发展成了今天集高精度操控和微小力学参数测量于一体的实验系统,已经成为生物学,纳米科学和分散体系等涉及微小粒
外加电场导流驱油技术是近十几年来提出的一种高效开采技术,它主要是利用岩石、油、水三者的电性差异,通过物理场对饱和流体的岩石介质施加影响,使地层中发生各种电化学效应
自然界中我们常见的大多数材料都存在热胀冷缩现象,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个领域对材料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而材料的热胀冷缩始终是航天、精密机械、通信、电子及燃料电池
随着工业化进程步伐的不断加快,环境污染问题也接踵而来。对环境污染的控制与治理已经成为本世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而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经过人们长期的努力,已经建立了许多治理环境污染物的方法,如物理吸附法、化学氧化法、微生物处理法和高温焚烧法。其中多相光催化以其降解速率高、深度氧化完全、充分利用太阳光和空气(水相中)的氧分子等优点而倍受研究者们的青睐,特别是对于难于生化降解的有机污染这种技术有着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