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尤其是生物技术和医疗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生命周期越来越长。同时,我国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步伐明显加快,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显著。吉林省作为我国的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数量庞大、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养老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农村养老问题直接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影响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解决好农村养老问题至关重要。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尤其是生物技术和医疗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生命周期越来越长。同时,我国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步伐明显加快,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显著。吉林省作为我国的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数量庞大、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养老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农村养老问题直接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影响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解决好农村养老问题至关重要。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阐述了养老的相关概念及马克思主义养老思想,马克思主义养老思想主要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保障基金”养老思想、列宁的“国家保险”养老思想、毛泽东的“社会集体福利”养老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养老思想以及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共建共享”养老思想;第三部分分析了吉林省农村的养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吉林省农村在养老保障方面取得的成就,例如五保供养制度、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制定与推行。概括了吉林省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吉林省农村基本养老保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养老保障覆盖面相对较小、养老基金短缺现状短期内难以缓解、家庭养老模式弱化、农村养老公共服务保障能力薄弱;第四部分针对吉林省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具体包括: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农村养老保障运行机制不畅通、社会化养老发展缓慢、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负面影响、农村养老公共服务基础薄弱;第五部分结合吉林省农村养老存在问题及原因,提出了吉林省农村养老改革发展的建议和对策:拓宽农民收入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加强养老保障体制建设、拓展养老体系覆盖范围,加快健全养老基金省级统筹管理,激发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活力和潜力,积极推动农村机构养老本土化发展。
其他文献
在国家大力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旧动能转换的背景下,传统工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必须提高质量效益,实现转型升级。与此同时,科技服务业作为新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之一。如何利用科技服务业的集聚效应助力工业产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其背后的作用机制值得探究。 对于科技服务业集聚情况,本文利用各城市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比所计算的区位熵来衡量;对于工业升级情况,借鉴已有研
自2016年以来,共享单车在北京市快速发展,从城市交通结构来看,共享单车出现后其他出行方式的份额发生改变,共享单车的出现减少了私家车出行的份额,增加了绿色交通的份额,缓解了通勤时段交通拥堵与尾气排放等外部性问题。本文探究了共享单车对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针对共享单车出现后出行方式选择份额的改变与通勤者出行方式选择影响因素的变化情况进行实证研究。本文收集北京市通勤者出行选择情况及个体特征数据,对比有无
近年来,我国高铁快速发展,截止2018年底,高铁营业里程达到2.9万公里,占全世界总里程超过66%,高铁站超过500座。通过对京沪高铁沿线站点的实地调研和站区发展现状的分析,发现高铁站区发展水平有很大差异,部分高铁站区发展水平太低。为解释高铁站区的发展差异、提出提高站区发展水平的建议,本文的研究问题是高铁站区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首先,本文通过对交通区位论和城市触媒论的分析,结合文献综述,发现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生态环境保护日益成为全人类的共识。从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到十八大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当中,党和政府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将“美丽中国”建设提到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许多富有哲理的生态思想,其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
网络时代背景下社会思潮风起云涌,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革,网络领域的斗争与交锋于是愈演愈烈,面对当前社会的新形势、新特征与新挑战,需要站在时代和战略发展的高度采取有效措施主动应对,为了保护各国网络主权安全,各国纷纷提出“网络主权”概念,以期能达成国际共识,成为维护网络的“保护盾”。当前我国如何用好、管好互联网,向世界释放更多发展红利,备受国际社会瞩目。习近平总书记网络主权观是顺应时代大势下,中国贡献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在它存续的276年间(1636-1912年),它与邻国共签订了22个边界条约。22个条约中,有近一半的条约对方签约国(有英、法、日三国)并不与中国陆地边界毗连,它们是因殖民统治而分别代表其被殖民地或被保护国(缅甸、越南、朝鲜)与中国签订了边界条约。其中,中国与北方的俄国共签订了9个边界条约,与法国(中越边界)5个,与英国(中缅边界)2个,与日本(中朝边界)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灵魂和导向。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新时代的开启,社会矛盾的复杂化和法治建设的新挑战,对法治文化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阐述了弘扬法治精神、构建法治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价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逐步形成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蕴含着深邃的理论洞见和丰富的实践内涵,深刻诠释了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人民立场和人民情怀。 本文期望以历史考察的视角分析并厘清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理论渊源、内在本质和实现路径,展扩其蕴涵的逻辑理性、实践理性和价值理性;阐明“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十九世纪末,马克思在回答俄国女革命家查苏利奇关于俄国“农村公社”及俄国未来道路等问题时提出,如果把资本主义制度的所有杰出成就应用到“农村公社”中,俄国就“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道路印证了“卡夫丁峡谷”设想的内在合理性,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依旧没有改变,中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然具有很多不确定因素,该设想启示
在多民族国家中,国家认同问题普遍存在。其核心在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互动,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社会成员身份多元性。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国家认同可释义为认识主体对自己赖以生存的、作为认识客体的国家的认知与意识,表征为对“政治—制度”共同体和“历史—文化”共同体两个层面,是对国家政治过程和文化过程的双向认同。文化层面的国家认同相较于政治层面更具有持久性。同时,国家认同与文化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使文化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