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岛珊瑚共附生微生物的群落特征及其生态意义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ponv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珊瑚共附生微生物(虫黄藻、细菌和真菌等)对造礁珊瑚的生存及其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是评估珊瑚对全球变暖的适应性的关键内容。前人对南海珊瑚共附生微生物的群落组成方面已有较多的研究,但对黄岩岛珊瑚的共附生微生物却鲜有报道。黄岩岛位于南海中部,是一座相对孤立的环礁,在地理位置上介于南海高、低纬度之间,远离人为活动的直接干扰,因此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基于高通量二代测序技术,分析了黄岩岛221个珊瑚样品的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特征,再结合黄岩岛及其邻近礁区568个珊瑚共生虫黄藻密度的空间变化特征,综合探讨了黄岩岛珊瑚的高温适应性及潜在的避难所功能。主要结论如下:(1)本研究对黄岩岛123个珊瑚(14属25种)的测序共检测到2个虫黄藻属(Cladocopium和Durusdinium)和32个亚系群。珊瑚共生虫黄藻群落的多样性存在显著的属间差异;而就群落组成而言,85.71%的珊瑚属均以强耐热性的(C3u、C15、D1亚系群)虫黄藻亚系群为主导,表明黄岩岛的珊瑚具有较强的高温适应性。(2)黄岩岛珊瑚共生虫黄藻的密度显著高于邻近礁区,表现出较强的高温适应性。基于黄岩岛及其邻近礁区568个珊瑚(4属58种)虫黄藻密度的对比分析,发现黄岩岛珊瑚共生虫黄藻的密度(3.38±0.17×10~6cells cm-2)显著高于南沙群岛(1.27±0.05×10~6cells cm-2)与西沙群岛(1.57±0.04×10~6cells cm-2),而与南海北部海南三亚的珊瑚共生虫黄藻密度(3.60±0.13×10~6cells cm-2)相似。这些来自不同区域,但属种相同的珊瑚,其虫黄藻密度也在对比中呈现出类似的结果,表明黄岩岛的珊瑚具有较强的耐热性和高温适应能力。进一步分析发现,高温、低营养盐浓度、夏季间歇性台风以及耐热型虫黄藻的共同作用是导致黄岩岛珊瑚具备高水平共生虫黄藻密度的主要原因。(3)本研究对黄岩岛24个珊瑚(5属10种)的测序共检测出53门136纲356目586科1116属2082种细菌。珊瑚共附生细菌的多样性存在显著的属间差异;而就群落组成而言,黄岩岛的珊瑚主要以益生菌Endozoicomonas(15.20%)和鲁杰氏菌(Ruegeria,5.26%)为主,指示了黄岩岛珊瑚具有良好的健康状况,并可能有助于提高珊瑚的高温适应性和恢复力。(4)本研究对黄岩岛74个珊瑚(10属16种)的测序共检测到5门25纲54目118科177属235种真菌。不同珊瑚共附生真菌的丰富度差异不显著,但多样性存在显著的差异;而就群落组成而言,黄岩岛珊瑚主导的共附生真菌为u.Ascomycota(子囊菌门的未定属,49.70%)和枝孢菌属(Cladosporium,10.47%),可能对维持其共生功能体的健康和稳态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上述分析的结果,并结合黄岩岛的区域环境特征,本研究认为黄岩岛具有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成为南海珊瑚“避难所”的潜力,具体表现为:1)黄岩岛的珊瑚,与南沙群岛、西沙群岛相比,均具有较高的虫黄藻密度,且体内以强环境适应性的共附生微生物类型占据主导,包括耐热型的虫黄藻(C3u、C15、D1亚系群)、益生菌(Endozoicomonas和鲁杰氏菌)及有助于维持珊瑚健康和稳定的真菌类群(u.Ascomycota和枝孢菌属),这表明该区域的珊瑚共生功能体具有强的环境抗逆性,并能够有效降低珊瑚发生热白化的可能性;2)黄岩岛在高温季节时期会受到间歇性台风的影响,其所引起的降温效应将有助于缓解该区域珊瑚的热压力水平。此外,黄岩岛珊瑚礁未来经历年白化的时间也比全球珊瑚礁平均年白化时间晚至少5 a,表明该区域环境满足其作为珊瑚潜在“避难所”的生境条件;3)黄岩岛海域仅有低强度的人类活动,这将有效减少人为干扰对珊瑚的直接破坏与影响程度,并有利于其珊瑚“避难所”功能的发挥。
其他文献
钒(V)和镍(Ni)是石油中最丰富的金属元素,随着人类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它们在环境中的含量急剧上升,已经改变了其在自然环境中的地球化学过程。然而,海洋作为陆源V和Ni最主要的汇,与之相关的地球化学研究远远落后于其他元素。同时,我们对日益加剧的人类活动对于海洋V和Ni的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程度与机制也缺乏相应的了解。而探究局部海域表层海水长时间尺度和高分辨率V、Ni变化的历史记录可以为解决上
学位
微塑料以粒径小、质量轻、比表面积大为特征,其表面容易负载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可吸附环境中的微生物,亦可作为环境中毒害污染物迁移与传播的载体。因此,基于微塑料及其负载的有机污染物的研究在环境科学领域已被广泛关注。红树林生态系统作为微塑料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共同的“汇”,沉积物中的微塑料作为一种环境介质可与PCBs进行相互作用,但形
学位
珊瑚礁生态系统作为热带海洋最突出、最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但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珊瑚白化日益严重,导致全球范围内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快速退化。探究珊瑚共生体响应高温胁迫的分子机制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至关重要。代谢组学是与表型最接近的组学,能够反映环境因子变化对机体产生的生理效应,具有放大基因和蛋白表达细微变化的优势。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两部分:第一部分选择中国海南西沙的多曲杯
学位
珊瑚礁生态系统在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海洋生物资源的供给及国防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全球自然环境压力和区域人类活动压力的加剧,中国南海乃至全球珊瑚礁生态系统严重退化,亟需对珊瑚礁采取保护、修复和管理措施。珊瑚礁生态抵抗力评价可以为珊瑚礁保护、修复与管理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目前,在珊瑚礁生态抵抗力研究中,传统实地调查法存在获取的生态抵抗力数据不连续的问题,遥感是获取大范围连续生态抵抗力
学位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珊瑚礁正面临着严重退化,特别是人类活动导致的海水富营养化以及营养盐结构失衡加剧其退化。珊瑚礁生态系统高效的营养循环确保其高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而沉积物-水界面的营养盐交换能够调节水体营养盐的浓度及结构,在珊瑚礁海域营养盐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探究2019年涠洲岛近海营养盐的空间变化规律,采用海岸带海陆相互作用(LOICZ)收支模型对涠洲岛南端的半封闭式海湾(
学位
面积是珊瑚礁的最基本属性,是评估珊瑚礁资源及环境效应的前提。由于缺少可靠的面积估算方法,我国对南海珊瑚礁的面积至今尚未形成共识。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先以西沙群岛羚羊礁为例,探索利用多时相多光谱遥感影像估算珊瑚礁面积的方法,并通过与实测数据的对比验证来评估方法的可靠性;再将该方法应用至西沙群岛的其他岛礁(包括北礁、金银岛、羚羊礁、甘泉岛、珊瑚岛、珊瑚东暗沙、全富岛、鸭公岛、咸舍屿、银屿、石屿—晋卿岛、
学位
δ相是Inconel 718镍基合金的一种第二相,δ相的形状、大小、分布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较大,Inconel 718合金棒料生产过程中出现拉伸性能不合格的情况,对合格批次和不合格批次棒料的化学成分、拉伸断口、显微组织、析出相的结构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不合格批次棒料的终轧温度偏低造成大量连续分布的针状δ相在晶界和晶内析出,由于第二相与基体的结合力相对较弱,从而降低了材料的强度,增加了材料的
期刊
珊瑚礁中发育的微环礁和原生块状珊瑚是记录过去海平面位置的理想标志物,而了解海平面变化历史对于理解海平面的变化规律及其趋势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本文在对海南岛东部琼海市潭门镇海域珊瑚岸礁(以下简称“潭门珊瑚岸礁”)进行细致的地貌考查的基础上,沿垂直于海岸线的地貌断面共对9个微环礁和20个原生滨珊瑚进行了钻探取芯,通过GPS测量了其高程和位置,现场描述了微环礁和原生滨珊瑚的结构;实验室内对钻取的珊瑚岩芯
学位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盐酸四环素(TCH)作为广谱抗生素产量逐年攀升,在水体环境中的积累以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逐渐引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公众的重视。其难降解性、生物富集性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不容小觑。目前在四环素废水的处理方法中,光催化法具有效率高、无二次污染、可利用太阳能资源等优势,是目前新兴绿色环保领域的热门技术之一。近年来,卤氧化铋因为其独特的电子结构、稳定的化学性质和高效的光降解能力引起
学位
远洋船舶运输业和海水养殖业是我国涉海经济的重要产业。然而,远洋船舶排放的压载水和循环海水养殖池塘水体中的有害细菌滋生,对海洋生态系统及人类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消毒是水体处理过程中灭活有害生物的重要手段。海水消毒技术主要包括物理法和化学法,其中物理法耗能高、持续性差,传统的氯化等化学法产生具有三致效应的有机消毒副产物(Disinfection Byproducts,DBPs)。近年来,基于硫酸根自由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