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湿地强化净化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yuqing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进一步降低水中营养盐浓度、提高水体透明度,为湖泊生态系统的恢复创造条件,促进湖泊水体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以太湖五里湖富营养化水体为研究对象,采用中试规模的人工湿地技术来强化净化富营养化水体。重点研究了不同流态、不同基质、不同植物及植物有无条件下各人工湿地系统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处理效果。此外,还对生长在人工湿地中的7种湿地植物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香蒲(Typha angustifolia)、茭白(Zizania caduciflora)、水葱(Scirpus validus.)、菖蒲(Acorus calamus)、鸢尾(Iris pseudacorus)和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的生长、生理生态特性如气体交换、叶绿素荧光、光合色素含量及氮、磷吸收能力进行了研究,旨在探索高等植物在富营养化水体净化过程中的机理和规律,为人工湿地污水净化机理奠定一定的科学和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通过对垂直潜流、水平潜流和自由表面流三种类型的人工湿地系统对富营养化水体净化效果的对比研究,我们发现在水力负荷0.64 m d-1,进水污染物浓度化学需氧量(COD)7.37 mg L-1、氨氮(NH4+-N)1.63 mg L-1、硝氮(NO3--N)1.41mg L-1、总氮(TN)4.82 mg L-1和总磷(TP)0.15 mg L-1的条件下,三种不同流态的人工湿地对富营养化水体均有一定的净化功能。三种类型的人工湿地对主要污染物COD、NH4+-N、NO3--N、TN和TP的去除效果分别为:垂直潜流40.4%、45.9%、62.9%、51.6%和64.3%;水平潜流39.6%、32.0%、65.3%、52.1%和65.7%;自由表面流16.5%、22.8%、34.2%、19.8%和35.1%。相比之下,垂直潜流、水平潜流对主要的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明显好于自由表面流人工湿地。除垂直潜流湿地NH4+-N的平均去除率显著大于水平潜流外,两人工湿地在其余指标的去除效果上无显著差异。考虑到土地面积的限制,就太湖五里湖富营养化水体治理而言,垂直潜流和水平潜流较自由表面流更为适合。   以沸石为基质的人工湿地较以砾石为基质的人工湿地对NH4+-N有很好的去除效果,除此之外两种基质类型的人工湿地在其余各污染指标的去除效果方面差异不显著。但随着湿地运行时间的延长,沸石对NH4+-N的吸收能力会逐渐减弱,考虑到湿地构建成本,建议就地取材,以当地较为廉价的砾石为人工湿地基质比较经济适用。   有无植物对有机污染物COD的去除效果影响差异不显著,但对TN和TP去除效果影响差异极显著,有植物的人工湿地对TN的去除率比无植物的分别高出12.5%和13.4%,对TP去除率分别高出16.9%和31.0%。不同植物对人工湿地处理效果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可见湿地流态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大于植物的影响。   各湿地植物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均为双峰曲线,有光合“午休”现象。其中芦苇、茭白、鸢尾、菖蒲、水葱和千屈菜Pn的下降主要是由气孔导度(gs)的下降造成的,而香蒲则更多的受叶肉光合能力下降的影响。除千屈菜的Pn与gs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外,其余植物的Pn与gs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气孔行为对湿地植物光合作用碳的固定显示了明显的主导控制作用。   各湿地植物的光补偿点(LCP)差异不显著,其均值都在10μmol m-2 s-1以上,显示了阳生植物的特性。但湿地植物的光饱和点(LSP)差异极显著,LSP大小依次为香蒲1476.3μmol m-2 s-1>水葱1140.0μmol m-2 s-1>菖蒲753.7μmol m-2 s-1>芦苇751.7μmol m-2 s-1>茭白640.7μmol m-2 s-1>千屈菜567.3μmol m-2 s-1>鸢尾479.0μmol m-2 s-1。7种湿地植物的CO2补偿点差异极显著,CO2补偿点大小依次为水葱47.1μmol mol-1>茭白28.4μmol mol-1>香蒲23.7μmol mol-1>鸢尾16.8μmol mol-1>菖蒲16.7μmol mol-1>千屈菜15.2μmol mol-1>芦苇14.8μmolmol-1。与此相反,湿地植物的CO2饱和点差异不显著。   各湿地植物的Fv/Fm值大小差异也极显著,Fv/Fm值大小依次为千屈菜0.8168>水葱0.8348>香蒲0.8262>菖蒲0.8198>芦苇0.8168>茭白0.8040>鸢尾0.7930。由此可见千屈菜、水葱较芦苇和茭白有较高的PSⅡ效率。7种湿地植物叶片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水平差异极显著,芦苇和茭白叶片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水平都较高,这在客观上解释了他们为何拥有较强的光合能力。   不同湿地植物的生物量大小差异极显著,平均生物量(干重)变化范围在0.26-6.65 kg m-2之间。除香蒲和水葱的地下部生物量显著大于地上部外,其余植物都是地上部生物量大于地下部,这非常有利于人工湿地生态工程中通过收获植物地上部生物量来达到去除氮、磷污染目的。   不同湿地植物植株氮、磷含量差异极显著。湿地植物对氮吸收总量变化范围为6.09-93.96 g m-2,吸收氮最高是芦苇,最低是菖蒲;对磷吸收总量变化范围为0.51-8.95 g m-2,吸收磷最高是香蒲,最低是菖蒲。经测算,植物吸收的总氮量占人工湿地总氮去除量的0.6-17.1%,总磷量占人工湿地总磷去除量的1.4-40.5%。本次试验中香蒲和芦苇对氮、磷的吸收去除能力比较高,茭白、鸢尾、水葱和千屈菜的吸收去除能力中等,而菖蒲的吸收能力较弱。  
其他文献
家蚕丝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优异的力学性能,且生物降解速率可控而成为一种普适性的生物材料,在组织修复研究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然而不同组织的修复对支架的微观形貌
丘陵红壤退化严重、物理性状差是农业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充分利用红壤丘陵区农业有机物和养分资源,改良、培肥低产丘陵红壤,提高作物生产力,对于促进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保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包含一系列协同作用的事件,姊妹染色体的黏着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对芽殖酵母的研究发现姊妹染色体的黏着是由一个多亚基的蛋白复合体——黏着素
学位
本研究通过比较退田还湖区、未退区以及湖滩的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差异,初步分析洞庭湖湿地恢复对于该地区土壤动物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旨在了解洞庭湖湿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
摘要:教师上课前也要做好充份的准备。灵活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克服厌倦心理,保持强烈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有效思维。教学设计就是教师依据数学学科和学生的特点,认真钻研教材,分析教学任务和教学对象,从而对教材进行再组织,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下面就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设计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设计;策略教育教学的理念发生了较大变化,这也要求我们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到有关
本实验主要研究了经空间诱变的盐藻SZ-05的生物学特性。在正常培养条件下,盐藻SZ-05的最大生长密度为10.06×106cells/mL,单细胞内β-胡萝卜素、胞内多糖和胞外多糖的积累量分
目的:白细胞介素-1β(IL-1β)是一种促炎细胞因子,主要由活化的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可参与机体的多种生理及病理反应,在免疫细胞的成熟、活化、增殖和免疫调节等过程中发
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e,简称AM)真菌是一类广泛分布于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能与绝大多数农作物、园艺作物、蔬菜作物和牧草共生,促进宿主植物对土壤矿质元素和水分的吸收,调节植株代谢活动,提高植物抗逆性;从而促进植物生长。同时AM真菌对植物的有益作用受生态条件影响很大,其中土壤P的有效性是重要的影响因子之一。要充分发挥AM真菌的增产作用,就必须了解AM真菌生态分布和菌根发
环境问题是人类永恒的主题。随着现代化工的发展,环境问题日渐突出。天然高分子由于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安全性,因而广泛用作农业和医药的长效型药物释放载体
学位
20世纪80年代,许多的研究者在研究李斯特菌感染以及利士曼原虫感染时,发现了具有免疫抑制活性的巨噬细胞,这表明体内在某些状态下天然存在着一群具有免疫抑制活性的巨噬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