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中国这样存在着典型的二元经济的国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将是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缩小城乡及区域间收入差距,以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对劳动力流动(转移)的相关研究一直以来是中国经济学界的主要课题之一现有对劳动力流动的研究很多,绝大部分是借鉴发展经济学中关于二元经济和城市化的理论。但绝大部分研究都忽视了一个问题,就是由于户籍制度等因素的存在,导致中国统计数字中快速上升的城镇化率并不是真正的劳动力转移的体现,这些数字的产生实际上是由于“农民工”群体的日益增加。在中国特有的城镇化过程中,这一群体不被城市居民所接纳与认可,也不在大多数政府政策的考虑之内,这使得他们彻底沦为“边缘人”。更为严重的是,原本不合理的“农民工”身份竟然逐渐被合理合法化,“二代三代农民工”的概念也已经名正言顺地出现,甚至连政府文件都在使用“农民工”这个概念。由于“农民工”没有真正实现向城市市民身份的转换,致使其处于工作地与居住地分离的状态,从而导致这个群体长期处于不稳定的流动状态,“民工荒”便是这种不稳定状态的突出表现。农民工群体的流动体现于两点,一方面是区域间(包括城乡间)流动,另一方面是工作岗位间流动。本文对就业流动的分析从劳动力工作岗位间的流动着手,试图深入探究造成“农民工”频繁就业流动的原因,以及对经济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绪论从热点问题“民工荒”谈起,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农民工”就业流动的现状。第一章通过构建模型对“农民工”就业流动问题进行经济学分析,进而探讨造成其频繁就业流动的根源。模型分析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加入了预期工作持续时间这个中间变量。第二章则一方面对第一章的简单模型进行扩展,另一方而则对一些相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包括“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以及“农民工”就业流动性强的根源。第三章在模型的基础上从微观层面上——个人和企业——分析了“农民工”的过强就业流动的影响。第四章则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从区域整体的角度分析了“农民工”的过强就业流动的影响。第五章是结论以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本文的研究试图证明,“农民工”过强的就业流动性不仅仅是简单的经济问题,其根源主要在于制度因素,这只是制度约束情况下造成的畸形均衡的一个例子。“农民工”过强的就业流动性必然会造成资源的不合理配置,进而对经济造成不利的影响。类似的制度问题不仅仅出现在中国,即便在中国也不仅仅表现为本文探讨的户籍歧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制度变迁对于经济发展有着突出的影响,即通过改变社会基础结构从而改变经济发展的长期路径。制度变迁对于中国来说便意味着改革。因此,社会基础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机制是什么,何种社会基础结构最适合经济的发展,如何调整以促进劳动者机会平等避免经济扭曲,将是指导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这也将是本文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