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颗粒阻尼减振机理与性能研究

来源 :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myyl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颗粒阻尼技术利用填充于结构内部或附属空腔内的金属或非金属颗粒碰撞和摩擦作用产生的阻尼效应以减轻结构振动,具有减振效果好、作用频带宽、布置灵活等优点,在航空及机械振动控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一定的应用。对建筑结构而言,考虑到其特点和经济适用性,可以选用砂粒、卵砾等作为阻尼颗粒,并将其分散布置于建筑隔墙、梁式楼梯的楼梯板下、屋顶架空保温隔热层和设备层等位置,从而可较大程度上实现分布阻尼并藉此以获得良好的减震效果。有鉴于此,本文充分借鉴航空及机械振动控制领域已有研究成果,通过试验和数值模拟对颗粒阻尼的性能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和成果分述如下。  1.通过单自由度钢框架结构的自由振动和简谐激励试验,研究了颗粒填充质量、粒径,容器底摩擦系数,以及振动强度和频率等参数对颗粒阻尼性能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颗粒堆积状态对颗粒阻尼器的性能具有显著的影响,颗粒堆积使阻尼器的减振性能明显变差,其原因可能在于堆积使颗粒之间的碰撞和能量交换减弱,降低了颗粒碰撞耗能和调谐作用。因此,可以根据颗粒堆积的条件进行颗粒阻尼器的初步设计。  在颗粒未堆积且总质量相同的条件下,颗粒粒径越小,减振性能越好;对于自由振动工况,增加容器底摩擦系数使得颗粒的运动明显变缓,减振效果变差;对于简谐激励工况,容器底摩擦系数对颗粒阻尼控制效果影响较小。  在本文所研究的激励强度范围内,对于自由振动试验,颗粒阻尼减振效果随激励强度增大呈先增加后稳定的趋势,在简谐振动情况下,颗粒阻尼减振效果随激励强度增加呈先稳定后减小的趋势;当激励频率较小时,颗粒可能会对结构的响应有所放大,当外部激励频率等于或大于无控结构自振频率时,附加颗粒可以有效抑制结构的响应。  2.基于赫兹接触理论和滚动摩擦理论对单颗粒-单自由度结构沿一维方向的运动状态进行了分析,利用MATLAB软件编制程序,在自由振动和简谐激励两种工况下分别研究了附加质量,颗粒粒径,颗粒恢复系数,摩擦系数,净边距,激励强度和频率及结构自身阻尼比对颗粒阻尼性能的影响规律。  数值分析指出随附加质量增加减震效果变好;颗粒粒径对结构的影响不明显;调谐作用是颗粒阻尼减振机理的主要部分,颗粒恢复系数对颗粒阻尼性能影响不大;净边距和激励强度过大或过小都导致颗粒阻尼的减震效果降低,均存在一较优值;在本文研究的体系和参数下,结构阻尼比越小,颗粒阻尼减震效果越好;对于自由振动试验,增加摩擦系数颗粒运动变缓,减震效果变差,在简谐荷载激励下,摩擦系数对颗粒阻尼控制效果影响不大。颗粒阻尼在很宽的频带内可以有效减轻结构振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在论文的最后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其他文献
“宽级配砾石土”在自然界具有广泛的分布,特别在我国新构造运动强烈,地形起伏大,泥石流广泛发育的西南地区。论文针对我国泥石流灾害频发的现状,以形成泥石流的土源条件砾石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地面交通非常拥挤,地铁作为一种公共交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地铁运行所产生的土层震动、沉降和运营安全等问题也备受人们的关心。本文以杭州
为促进废弃混凝土的资源化利用,对再生混凝土构件及结构的研究已成为工程亟需。目前对再生混凝土构件及结构的试验研究主要集中在静力性能方面,关于再生混凝土构件及结构的动力
该文作者编制了一个能用于分析板结构的有限元法程序,并利用它对高层建筑模型中的平板和扁梁的受力状态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总结得出了几个主要因素之间的关系曲线或回归公式
隔震支座的力学性能对隔震桥梁的失效概率有重要的影响,有效地应用隔震支座对梁桥结构进行减隔震设计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本研究以某钢筋混凝土LRB隔震连续梁桥(
海上风能资源的规模化利用已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沿海国家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新战略,近十几年来得到持续快速的发展。基础结构作为海上风力发电机的支撑结构,其安全性影响到
该文以深基坑支护结构的内力和位移计算为主要研究对象,在传统的深基坑支结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有限层单元法计算支护结构内力的方法,将土体划分为条形单元,并推导
索穹顶结构是一种基于张拉整体思想的新型预应力结构,它是一种由索、杆及膜组成的柔性空间结构体系。索穹顶结构能够充分发挥钢材的抗拉性能,具有造型优美、自重轻、稳定性好
我国西部地区具有全球最独特、最复杂的地质构造。第四纪以来,新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频繁,活动断裂发育。广甘高速公路位于四川省三大活动性断裂之一的龙门山断裂带的北段,地处青
目前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将国际水协(IWA)开发的活性污泥数学模型广泛的应用于污水生物处理工艺的研发、设计及运行管理。但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还十分滞后,尤其是工业废水处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