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可发生于全身各个动脉,腹主动脉及下肢动脉发生病变时,可引起下肢慢性缺血的临床表现。临床症状的轻重与病情进展、动脉狭窄程度及侧支代偿情况相关。早期症状为患肢皮色苍白、凉感,进而出现间歇性跛行。后期,患肢皮色苍白或发绀、皮温明显降低,出现静息痛,甚至肢体远端出现缺血性溃疡或坏疽。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吸烟、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维生素缺乏、微量元素平衡失调等,均是高危因素。ASO最常发生于下肢动脉系统,是血管外科的常见、多发性疾病,严重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由于其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各学者对ASO的看法各不相同,患者的治疗方法也多种多样。经过多年的不断实践与探索,我们已经从最初的开放式手术时代,逐步步入血管腔内治疗时代。当前,微创介入治疗已成为ASO治疗的主流。本次研究主要观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股腘动脉病变(Femoropopliteal Lesion)患者行普通球囊扩张或双导丝球囊(Dual-Wire Balloon)扩张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对2014年12月-2015年12月5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中股腘动脉病变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包括试验组:双导丝球囊扩张治疗14例;对照组:普通球囊扩张治疗36例。25例(50%)患者合并吸烟史,20例(40%)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29例(58%)患者合并高血压病,15例(30%)患者合并冠心病,11例(22%)患者合并陈旧性脑梗塞;其中24例(48%)患者为间歇性跛行表现,24例(48%)患者为静息痛表现,2例(4%)患者伴有足部溃疡。用定量下肢动脉造影的方法分别测量了术前、术后股腘动脉病变段最小管腔直径(Minimal Lumen Diameter)、即刻管径获得(Instant Diameter to Obtain)和直径狭窄率(Diameter Stenosis)。所有患者入院后完善常规检查。入院后即刻采用抗血小板药物(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mg+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口服至手术日。试验组:14例(28%)接受双导丝球囊扩张成形,其中间歇性跛行8例,静息痛6例。试验组股腘动脉病变长度为5-35(平均17.35±7.55)cm;该组使用的球囊直径为4mm和5mm,长度为60-150mm不等。对照组:36例(72%)接受普通球囊扩张成形,其中间歇性跛行16例,静息痛18例,足部溃疡2例。对照组股腘动脉病变长度为3-40(平均16.58±10.40)cm;该组使用的球囊直径为4mm和5mm,长度为60-150mm不等。介入治疗术后10天持续注射用低分子肝素钙5000iu Q12H抗凝治疗。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均继续抗血小板药物(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mg+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终身使用。同时观察患者近期(术后1个月)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随访时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1试验组血管的直径狭窄率更低[(14.97±6.11)vs.(23.39±10.82)%,P<0.05]最小管腔直径更大[(3.96±0.45)vs.(3.61±0.51)mm,P<0.05]即刻管径获得更大[(2.69±0.69)vs.(2.08±0.87)mm,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双导丝球囊的疗效明显优于普通球囊(P<0.05)。2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症状明显改善及症状缓解患者例数/各组患者总例数)分别为100%和97.2%,两组近期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3平均随访6.7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症状明显改善及症状缓解患者例数/各组患者总例数)分别为100%和88.9%,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对于治疗股腘动脉病变所导致的下肢缺血疾病,在即刻扩张效果上双导丝球囊的疗效明显优于普通球囊。2对于治疗股腘动脉病变所导致的下肢缺血疾病的疗效,在短期内普通球囊与双导丝球囊没有明显差异。3而在术后的随访中双导丝球囊的疗效明显优于普通球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