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扁平苔藓(lichenplanus,LP)是一种丘疹鳞屑类皮肤病,可侵犯皮肤、粘膜、指甲、毛发。基本损害是紫色多角形扁平丘疹,可伴有搔痒。男女皆可发病。发病年龄30~60岁多见。本病损害最常见于皮肤,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病例累及黏膜。约1%的口腔扁平苔藓患者可发生癌变。在临床上,LP病人并不少见,占皮肤科门诊的0.5%~1.4%,口腔LP(OLP)占0.19%~1.5%,以春夏季病人最多。绝大多数病例丘疹在数月后平复,但亦有迁延数年者。皮疹可伴瘙痒,发生于面部者更是影响美观,而发生于口腔的LP相对于发生于皮肤者,病程更加慢性迁延,溃疡反复不愈,使病人身心和经济上都承受了很大负担。如何识别扁平苔藓发病的高危人群,进一步降低其发病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扁平苔藓(LP)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由于在LP患者中观测到自然杀伤细胞的功能紊乱,目前它被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国内外的学者通过广泛的研究发现,引起其免疫变更的因素包括许多外部抗原:例如感染、药物、化学材料等。其中越来越多的研究将注意力集中于感染,如单纯疱疹病毒2型、HIV、阿米巴、慢性胆道感染等。近来,有报道发现HHV-7病毒与扁平苔藓的发病具有相关性。
除了感染等环境因素,遗传因素也在LP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认为,在其发病机制中,角质形成细胞和炎性浸润细胞产生的TNF-α、IFN-γ及其他多种细胞因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近年来,针对这些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越来越多。其中,IL-18,一种可诱导T辅助细胞分化和细胞毒T细胞功能的细胞因子,已被证实在OLP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该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目前犹受关注。已有研究发现,OLP患者IL-18-607(C/A)基因多态性显著提高。
本研究旨在进行LP病因学的探讨,分为两方面: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应用巢式PCR的技术检测病例及对照血清中HHV-6,HHV-7病毒DNA,探讨HHV-6、HHV-7病毒感染与LP发病的相关性;采用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chainreaction-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PCR-RFLP)为基础的检测技术,研究11q22上的IL-18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s,SNPs)与LP易感性的关系,以期更多的了解LP发病的相关风险,从而为LP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帮助。
第一部分扁平苔藓与HHV-6,HHV-7病毒关系的探讨
HHV-6,HHV-7人类疱疹病毒6型和7型,均为DNA病毒,属于β疱疹病毒亚科,都对T细胞具有高度亲和力,原发感染后通常以潜伏形式存在于宿主体内,不引起临床症状。已有研究发现,HHV主要感染CD4+T淋巴细胞,它可以利用CD4分子为其受体感染T细胞后,使其表面CD4分子下调,从而引起CD4+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异常。近来,有报道发现HHV-7病毒与扁平苔藓的发病具有相关性。本研究通过检测LP患者血清中HHV-6,HHV-7病毒的阳性率与对照组进行比较,以研究LP与HHV-6,HHV-7感染的关系。
[目的]研究LP患者血清中HHV-6,HHV-7病毒的阳性率与对照之间的差异,探讨LP与HHV-6,HHV-7感染的关系,为LP的病因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上海市华山医院经病理确诊的LP病例90例和103例年龄和性别与之匹配的对照,对照为来自于华山医院同期外科病房住院病人,均无LP病史。对结果采用卡方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有关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评价LP与HHV-6,HHV-7病毒感染的关系。
[结果]
1.90例LP患者有5例(5.6%)的血清中可检出HHV-6DNA,对照组则未检出,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2)。9例(10%)LP患者血清中可检出HHV-7DNA,对照组也未检出,两组检出率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01)。
2.在有HHV-6感染的病例中,病程3个月以上的病人中病毒检出的阳性率为12.2%,与病程3个月以下的病人组相比有明显的差异(P=0.02)。HHV-7病毒的检出率则未发现与病程有关。性别、年龄、口腔黏膜累及、甲累及,以及不同的皮损类型中HHV检出率都无明显差异。
[结论]HHV-6和HHV-7病毒感染可能与LP的发病相关,其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扁平苔藓(LP);病例对照研究;HHV-6;HHV-7;logistic回归
第二部分IL-18-607(C/A)和IL-18-137(G/C)基因多态性与扁平苔藓易感性关系的研究
除了感染等环境因素,遗传因素也在LP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认为,在其发病机制中,角质形成细胞和炎性浸润细胞产生的TNF-α、IFN-γ及其他多种细胞因子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IL-18,一种可诱导T辅助细胞分化和细胞毒T细胞功能的细胞因子,已被证实在OLP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chainreaction-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PCR-RFLP)为基础的检测技术,旨在研究11q22上的IL-18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s,SNPs)与LP易感性的关系。
[目的]研究IL-18基因上的两个位点-607(C/A)和-137(G/C)的多态性在LP患者及对照中的分布,初步探讨各基因型及单倍体与LP易感性的关系。
[方法]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上海市华山医院经病理确诊的LP病例79例和85例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对照,对照为来自于华山医院同期外科病房住院病人,均无LP病史。通过PCR-RFLP的方法检测两个位点的基因型。采用χ2检验或/和t检验比较病例和对照间人口学特征及IL-18基因多态位点变异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优势比(oddsratio,OR)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表示各多态性位点变异基因型与野生纯合型比较致扁平苔藓的相对危险度,以及各个单倍型与LP易感性的关系。
[结果]
1、各位点基因型在LP病例与对照组中的分布IL-18-607(C/A)各基因型的频率在LP患者与对照之间的分布有显著差异(P=0.03),IL-18-137(G/C)各基因型频率的分布则无明显差异(P值为0.66)。
2、IL-18多态性位点的各基因型与LP易感性关系的研究IL-18-607A/C变异基因型与野生纯合子基因型从相比,突变纯合子CC可明显降低LP的发病风险(OR=0.33,95%可信区间为0.14-0.75)。突变组(突变纯合子CC和突变杂合子AC)也可明显降低患LP的风险(OR=0.50,95%可信区间为0.26-0.97)。在突变杂合子AC组也发现了相似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OR=0.62,95%可信区间为0.30-1.28)。
3、各个单倍型与LP易感性关系的研究根据已知的2个位点的基因型可以推断出4种单倍型(A-607G-137、C-607G-137、A-607C-137、C-607C-137),其中单倍型C-607G-137在病例组中的频率为50.43%,显著高于对照组(38.25%)(P=0.04)。与单倍型A-607G-137相比,单倍型C-607G-137可以显著提高个体患LP的风险,OR值及95%CI为1.66(1.03-2.69)。其它两单倍型与常见的单倍型A-607G-137相比没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中国人群中,IL-18基因多态性位点变异可能与LP的发生有关。
关键词:IL-18;基因多态性;扁平苔藓(LP);单倍型;病例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