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方式对稻麦轮作农田土壤养分及碳库的影响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pi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作物秸秆是重要的生物资源,全国农业生产产生数以亿吨的秸秆被闲置或者焚烧,造成了秸秆资源的浪费、利用率低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本试验于2009-2011年在江苏省扬中市油坊镇长旺村试验田进行,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稻麦两熟制下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和土壤碳库的影响,为提高土壤肥力和资源利用率,改良土壤性状和实现作物可持续高产、高效、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清洁化生产提供理论参考。研究所得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土壤全氮、总磷、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且无论是旋耕还是翻耕,全氮、总磷、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均表现为:稻麦草还田>稻草还田>麦草还田>不还田,其中稻麦草还田均与不还田达到了显著性差异水平,但稻草还田与麦草还田之间差异不显著。耕作方式对土壤总磷和速效钾有显著影响,对于总磷,旋耕显著大于翻耕。对于速效钾,翻耕显著大于旋耕。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的交互效应对土壤全氮、总磷、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的影响最显著的组合为旋耕+稻麦草还田,而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的交互效应对速效钾含量的影响最显著的组合为翻耕+稻麦草还田。2.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碳库的影响秸秆还田显著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且显著影响土壤总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垂直分布,均表现为0-7cm>7-15cm>15-25cm,各层次之间均达到了显著性差异水平。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总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的影响也达到了显著性水平,但集中体现在15-25cm上,翻耕显著高于旋耕。而对于0-7cm和7~15cm土壤总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旋耕与翻耕的差异不显著。秸秆还田显著提高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和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达到了显著性差异水平,表现为旋耕处理显著大于翻耕处理。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显著,对于0.5~9.25mm、2-lmm、5-3mm和>5mm粒径,旋耕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翻耕。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的交互效应对0-7cm和7-15cm土壤总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影响最显著的组合为旋耕+稻麦草还田,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的交互效应对15-25cm土壤总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影响最显著的组合为翻耕+稻麦草还田。而对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和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影响最显著的组合为旋耕+稻麦草还田。
其他文献
Tantalum (Ta) oxide films with tunable structural color were fabricated easily using anodic oxidation.The structure,components,and surface valence states of the
油菜是世界上产油率最高的经济作物之一。在我国自产食用植物油中,菜籽油是第一大来源,在我国市场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菜籽油中的脂肪酸组成及比例是影响其食用以及经济价值的关
本研究以大粒高产小麦山农01-35和小粒强筋小麦藁城9411为亲本,创建了包含182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RILs)F8群体。利用DArT、SSR和CAPS标记技术,共获得了502个具有多态的标记,采用MA
1、适时早播。土壤温度稳定通过7℃即能播种。几年来种植合玉15号的播期实践证明,一般在4月25日~5月10日播种,苗出的好而齐,并能正常成熟。 2、播法。可采用人工刨埯把粪,也
We report on whit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WOLEDs) based on polyvinylcarbazole (PVK) doped with 1,1-bis((di-4-tolylamino)phenyl)cyclohexane (TAPC) and 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