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倡议书是日常应用写作中的一种常用文体,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倡议书是由个人或集体提出建议并公开发起,希望共同完成某项任务或开展某项公益活动所运用的一种专用书信。它通过对一现象或一事件的描述,试图唤起人们的同情心和责任心,引导读者理解并同意作者的观点,进而使读者主动地做出作者倡议或者建议的行为。换句话说,倡议书的作用在于劝说读者按照作者的倡议行动,也就是常说的劝说作用。同其他文本一样,在作者实现劝服目的的过程中,倡议书中不可避免的要包含作者的评价和态度。评价理论作为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主要用来描述、研究和解释说话者或者语篇作者运用语言来提出评价、表明态度、建构语篇角色和协调人际关系。评价理论的中心是“系统”,焦点是“评价”,语言在该系统中是“手段”。评价理论分为三个系统:态度、介入和级差,每个子系统又包含各自的子系统。由于之前从评价理论角度对倡议书的研究少之又少,马丁也曾表达过把评价理论应用到汉语语料的愿望,因此本研究以评价理论为理论基础来分析汉语倡议书的说服效果的实现。作者从红十字会网站、新浪和网易等大型网站上收集了30篇汉语倡议书作为语料资源,以评价理论为框架,通过定量分析态度、介入和级差三种资源的数量和分布。通过定性分析探讨作者在使用评价资源上的喜好并分析作者如何通过这些评价资源实现其说服目的。通过统计和研究发现,评价系统的三个子系统,态度、介入和级差都参与作者态度和立场的形成,同时,为了达到说服目的,作者使用不同的评价性语言。主要有以下发现:1)汉语倡议书中蕴含着大量的评价资源,并且作者对评价资源的选择对说服效果起了重要作用。2)倡议书作者偏向于使用态度资源(占评价资源的78.9%)和介入资源(占评价资源的19.2%)和而非级差资源(占评价资源的1.9%)。这表明,作者倾向于用可以表现作者态度和立场的资源来影响读者的态度和立场。3)在态度资源中,为了引起读者的情感态度和与作者的共鸣,作者用了大量的鉴赏资源(占态度资源的54.3%),同时为了引起读者的足够重视以及倡议书本身的特点,作者一般用负面的鉴赏资源。4)30篇汉语倡议书中,共有101个介入资源,其中宣布资源占到了63.4%,在与潜在读者协商态度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情态和不承认资源比例相同(都是16.8%),而归属资源比例最小,只有10%。通过研究,我们得到如下启示:一方面,倡议书中的负面评价资源更能引起读者的同情心,因此更具有说服目的。另一方面,这一研究对汉语倡议书的写作给出了建议,能够帮助学习者了解在写作倡议书时如何选择语言来表达自己,实现劝说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