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秦岭北麓(西安段)位于秦岭分水岭至关中平原南缘之间,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是关中地区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秦岭北麓(西安段)生物、矿产、旅游等资源丰富,为西安乃至陕西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资源依托。但多年来,由于重开发轻保护,导致该区的植被退化,河谷断流,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加剧,生态危机四起。随着西安城市的发展,秦岭北麓(西安段)已经纳入大西安的建设体系之中,到处可见建设开发的痕迹。然而,无序的开发建设活动已经对秦岭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威胁!因此,从城市规划的角度研究秦岭北麓(西安段)的保护利用,这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在山水城市视野下研究秦岭北麓的保护利用问题。首先分析了山水城市理论背景以及其发展演变过程,揭示了山水城市理论对于秦岭北麓的启示;然后讨论了山水城市空间建构的影响因素和基本内容,以及山水城市空间建构与生态环境适应性保护利用的相互关系;进而阐述了在山水城市视野下秦岭北麓有关生态环境保护及适度利用的理论问题。从系统论角度分析了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利用的现状问题,然后对其中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剖析;进而,梳理了秦岭北麓的具体法律基础和各个层面的规划要求,以及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利用的发展定位,提出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和适度利用的发展诉求。其次,论文构建了秦岭北麓生态环境适应性保护模式体系。从适应性保护的理念出发,结合适应性保护的评价模型,提出相互关联的区域整合、结构形态的类型保存和空间修复与功能协调三个适应性保护模式,并从建立激励机制、完善法律保障和管理保障机制,建立多元经济保障机制和公众参与角度构建了适应性保护的政策及管控措施。秦岭北麓的保护和利用是始终并存的。论文研究了秦岭北麓生态环境适度利用的规划策略体系。通过对秦岭北麓适度利用评价和适度利用理念的分析,从多方参与、多元投资的适度利用政策引导出发,提出秦岭北麓适度利用规划的技术手段,进而对秦岭北麓适度利用规划的管理措施进行了分析研究,同时,对秦岭北麓的新农村建设、建筑风格和品牌营建等典型问题的适应性也做了探讨。最后,通过秦岭北麓空间保护利用规划实践对秦岭北麓适应性保护模式和规划策略加以解释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