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赋到策论——宋初进士科侧重点之转移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l1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讨论的问题是宋初进士科考试内容由重诗赋转向重策论的过程。   在讨论这个过程之前,笔者首先讨论了科举制度在五代宋初形成的基本精神,即“贡举公正化”的问题。“公正”作为北宋科举制度的基本精神,对进士科能否实现以策论代替诗赋起着最终的决定性的作用。由于策论在客观评判标准上的不足,它始终都没有造成制度性的革命,因此它的地位的变化,其实一直都是在一个过程之中。   宋初,由诗赋转向策论的过程贯穿了两条基本线索:(一)国家政策的影响;(二)诗赋所代表的南方文化与策论所代表的北方文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各自扮演的角色。   太祖在位时期,接续的是五代以来形成的尚质实的传统,奠定的用人基调是进厚重耆旧,抑新进浮薄,对于专尚文辞之士并无进用委任之意,而是留意于有助于治乱大道的经学。   太宗在藩府即爱好词章。即位以后,一反太祖“文章无用”的观点,广开科场,以诗赋取人。这种政策造成的后果是大量新附的南方士人以擅长诗赋进入政府,以至于冯拯有“江浙人专业诗赋以取科名”之不平。宋初通过科举制度确立起来的文治局面,也主要建立在文雅南方的基础之上。淳化五年,太宗下诏不许献诗赋杂文,对诗赋的重要性做了一次否定,引起一派来自北方的好古的士大夫对科举尤其是进士科的热烈讨论。这次讨论的结果是:(1)真宗即位初,以策论为考试内容的制科恢复;(2)咸平五年,进士科“先策论后诗赋”的问题成熟提出。这一问题的提出反映的是古文逐渐复兴的过程,丽进士行卷在这一过程中其实扮演了重要角色。我们按照时代特性,以柳开和王禹偶为中心讨论了这个过程。   澶渊之盟后,真宗一方面继续推进进士科的公正化,将封弥制引入礼部试,造成进士行卷的消失;另一方面,淳化以来的古文家在咸平年间相继凋谢,来自南方的、擅长词赋的杨亿却正进入他文学上的黄金时代。虽然真宗是一个受过良好的经学教育的皇帝,着意于兴教化之文,但是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大中祥符时代的到来,由于压制言论的需要,制科被废,进士科先策论后诗赋的问题也被搁置。直到天禧元年蝗灾之后,真宗有意作新,我们才能从鲁宗道和刘若冲的风采中看到庆历革新的征兆和希望。
其他文献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是汉代历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献,学术界已经做过不少研究与阐述,但多从政治上的大一统和思想上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个角度着眼,笔者试从“更化”视角切入
民国时期,山西灾荒频仍。水、旱、雹、疫等各种灾害呈现出多样性、频发性、群发性等特点。面对严重的灾荒,政府和各种义赈团体都相应地采取了一系列救灾措施。政府的备荒救灾措
明清以来,受自然资源限制,井是晋南地区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是一个村落重要的生存基础和公共设施,在耕田而食,凿井而饮的传统农业社会,围绕井的开凿、使用、管理、祭祀等形成
上座部佛教是缅甸的国教,在缅甸已有上千年的传播历史,全国总人口的90%以上信仰上座部佛教。缅甸的佛教属于南传巴利语系佛教。在古代,僧伽集团作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同王权(或
土壤水分的测定,是土壤分析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测定土壤水分的方法较多,我们常采用的是电烘箱100~105℃下烘6~8小时的干燥法。实践证明,此法虽精度高,再现性好,但最大缺点是费
清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重要时期,江汉平原与洞庭湖平原共同完成了从“苏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的飞跃。正是如此长足的进步,吸引了明清史领域众多学者的关
水稻旱种是北方水资源不足地区生产稻米的一条新途径,是实现机械化、节水、省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种稻新技术。近年来,在天津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已充分显示出
古代妇女的地位在先秦时期就呈现出下降趋势。而周代,是妇女地位变化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周人观念中“男尊女卑”思想的定型,另一方面是实际妇女地位
“反犹主义”是德国学者威廉·马尔于1879年率先创造出来并加以使用。反犹主义指的是“厌恶、憎恨、排斥、仇视犹太人的思想和行为。”中世纪反犹主义漫画指的是13世纪至15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