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栓塞联合口服西罗莫司治疗卡-梅综合征临床研究

来源 :广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we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经导管动脉硬化栓塞(TASE)联合口服西罗莫司治疗儿童卡-梅综合征(Kasabach-Merritt syndrome,KMS)的临床疗效、并发症与安全性。
  【方法】
  收集2016年4月至2019年1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介入血管瘤科治疗的23例卡-梅综合征患儿临床资料,23例患儿均行TASE联合口服西罗莫司治疗,首诊年龄2天-5月,平均(2.5±1.6)个月,男9例,女14例,部位:头颈部6例,四肢11例,躯干5例,脾脏1例。治疗上首先予地塞米松冲击治疗或联合输注血小板,根据患儿体重予地塞米松1-2mg/kgq12h静脉滴注,每天或隔天复查血常规,当血小板恢复到正常水平(PLT>100╳109/L),则安排介入栓塞治疗。如激素冲击治疗两周以上,血小板数仍难以上升或持续减少(PLT<50╳109/L),则予血小板(10-15ml/kg)输注,复查血小板>50×109/L后行血管瘤动脉栓塞介入治疗,其中一位患儿在新生儿期发病,激素治疗4天后血小板恢复正常,到满月后进行介入治疗。行经导管动脉硬化栓塞术后,停用激素治疗,单纯口服西罗莫司,按0.8mg/m2,一天两次,如患儿年龄小于3个月,则按照0.8mg/m2,一天一次。首次服药后两周检测血药浓度,根据结果调整药量,如血药浓度低于10ng/ml,则适度增加西罗莫司用量,如果血药浓度高于15ng/ml,则适度减少西罗莫司用量,每次调整用量后的4周复查血药浓度,使其维持在10-15ng/ml范围内。术后一月内密切关注患儿有无介入栓塞术后的并发症,定期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血脂等指标,以及瘤体大小、颜色、质地、温度变化及口服西罗莫司所致并发症(口腔溃疡,上呼吸道感染等)情况。
  【结果】
  23例患儿入院后均接受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治疗两周内,15例效果显著(PLT≥100×109/L):治疗前血小板数为1-82×109/L,激素冲击治疗1-5天,平均(3.4±1.4天),血小板数均≥100×109/L;3例有效(100×109/L>PLT>50×109/L):治疗前血小板为5-8×109/L,激素冲击治疗14天后血小板数为69-85×109/L,治疗15-23天后,血小板数均大于100×109/L;5例无效(血小板较治疗前相当或下降):治疗前血小板为10-37×109/L,激素治疗两周后为11-34×109/L。5例无效患儿均予血小板(10-15ml/kg)输注,复查血小板>50×109/L后安排介入治疗。介入术前静滴激素后血小板控制的总体治有效率达78%(18/23)。之后所有患儿均安排介入栓塞联合口服西罗莫司治疗。23例患儿共行TASE共28次,实施介入栓塞术成功率为100%(28/28)。术后第二天予口服西罗莫司治疗,平均(6±6)天血小板上升至200×109/L。治疗过程中,出现1例激素相关的消化道穿孔(行外科手术治疗,术后转ICU,予降低激素用量,密切监测血小板未发现下降,患儿满月后行介入治疗),1例重症肺炎,2例发热,3例支气管炎,2例支气管肺炎,期间停用西罗莫司,继续监测血小板情况,予对症治疗后恢复良好,重新口服西罗莫司。随访3-35个月,平均(17±9)个月,随访期间发现所有患者血小板维持在正常值范围及以上,瘤体均较前缩小,7例完全消退(CR),14例大部分消退(VGPR),2例部分消退(PR),无死亡病例,总有效率100%(23/23)。
  结论:
  介入栓塞联合西罗莫司治疗卡梅综合征有效,随访期间并发症少。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目的:  自主呼吸麻醉下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期间应用近红外光脑氧饱和度监测,研究术中脑氧饱和度的变化,从而了解自主呼吸胸科麻醉期间大脑氧供需情况变化。方法:  选择拟行肺叶切除术患者40例,年龄20~65岁,BMI18-25kg/m2,ASAI或II级,随机分为两组,自主呼吸胸科麻醉组(S组)和双腔支气管插管麻醉组(T组)。患者入室给予常规生命体征监测与局部脑氧饱和度监测,局麻下行非手术侧桡动脉穿刺取
【背景】  自身免疫性星形细胞病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目前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常见的自身免疫性星形细胞病主要包括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s, NMOSD)和自身免疫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星形细胞病
期刊
学位
学位
学位
期刊
研究背景与目的  Epstein-Barr病毒(EBV)相关胃癌(EBVaGCs)具有独特的分子特征,但EBVaGCs的肿瘤发生和克隆进化仍然知之甚少。前期,我们进行了癌前病变和侵袭性癌的基因组分析,以研究EBVaGCs的进化过程。我们发现从癌前病变到EBVaGC的基因组变化中,PI3K/Akt和Wnt通路的失调在EBVaGC的恶性转化中具有重要作用。探讨P13K/AKT和Wnt/β-cateni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