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国家认同感影响因素研究——以四川省某高校为例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否认同,事关未来中国的政治进程,事关未来中国的前途与命运。因此,加强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实证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某高校五波大学生价值观与意识调查的面板数据发现,大学生国家认同感有明显的增长趋势,因此有必要探讨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及内在逻辑。社会化理论认为,人的发展会受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尤其是父母教育、学校教育和信息接触的影响。那么,对大学生而言,父母的受教育水平是否会影响其子女的国家认同感高低?在目前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势下,大力拓展的思政教育是否是提高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有效手段?而面对大众媒介特别是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大学生接触的信息良莠不齐,这又会对大学生国家认同感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不仅是学者们亟需探讨的理论焦点,也是公共管理者和各大高校需要努力解决的现实问题。
  首先,本文对国家认同有关概念及研究现状等进行了梳理,试图厘清目前学界对于国家认同领域的基本研究情况;再依据相关理论,对文章所选择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的过往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在此基础上进行概念界定和提出研究假设;然后进行自变量及因变量进行概念操作化说明;利用四川省某高校“大学生价值观与社会意识调查(2014-2018)”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合运用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和OLS混合回归方法探讨父母教育、思政教育、信息接触对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影响。研究发现,父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学校公共课的吸引力和出勤率、大学生政治信息的接触等变量均能显著影响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的高低。
  基于数据分析结果,本文提出如下针对性对策建议:
  第一,高校应当关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价值体系塑造,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教育在塑造大学生人格和正确价值观方面的主体作用,把鼓励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作为核心教育使命和重要政治任务。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造系统化人才培养体系,让学生在课堂上汲取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精髓,不断树立信心、坚定决心。
  第二,加强对互联网等新兴传播媒介的舆论监管。高校在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结合校园生活特色适时推出具有高校特色的互联网产品和媒介平台,大力丰富网络教育和新媒体传播形式的同时,应密切关注网络各类舆论及其发展态势,把握敏感时间节点,坚决杜绝任何可能引发社会不安全因素的群体性事件出现,封堵可能异化大学生正向思想观念的威胁漏洞和风险点,不回避突出尖锐矛盾,坚持用主旋律奏响青年人生强音。
  第三,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渠道。中国传统教育观念强调“知行合一”,高校对大学生国家意识及担当情怀的培育和塑造应将课上理论学习与课外社会实践进行紧密的有机结合,在扎实开展国家意识实践教育过程中让课堂理论更加生动鲜活,最大程度帮助大学生将课上所学入脑入心,以期更好地鼓励动员当代青年学生尽情发挥所学所长,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汇入到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征程的历史洪流中。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近10年来,跨境电信诈骗犯罪在我国以迅猛的速度发展,现己成为一种严峻威胁我国人民财产安全的犯罪形式。此类犯罪以国边境物理隔离为屏障,利用各国间警方跨区域协作效率低下的漏洞,将“无远弗届”的手段发挥到极限,成为打击难度最大的一类特殊诈骗犯罪。该类犯罪主要依托现代通信方式和金融工具进行远程、非接触式犯罪,犯罪窝点、服务器及犯罪团伙成员均在境外,部分犯罪环节分散在不同的国家、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