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紫花苜蓿育性变异材料的鉴定和形态与生理特征研究

来源 :甘肃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xsmg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水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Qingshui’)育性变异材料是在其群体中发现的GN-A1、GN-A2、GN-A3、GN-A4、GN-A5、GN-A66株花粉粒育性变异的具有根茎性状的种质材料,对其进行雄性不育鉴定、形态和生理特征研究,探索其变化及导致其产生不育的原因,为培育雄性不育系材料,提高紫花苜蓿杂交优势利用提供物质基础。本文以正常育性的清水苜蓿为对照,进行了育性变异材料的雄性不育性染色鉴定、表观形态、生理变化、细胞组织结构的观察研究。获得如下研究结果:(1)6株育性变异材料,经I-I2K法花粉粒育性染色鉴定,植株GN-A1、GN-A2、GN-A3、GN-A6的花粉粒多呈黄色或黄褐色,染色率均低于5%,依据孙寰的育性划分标准初步确定属于完全雄性不育株;GN-A4的染色率为54.80%,属于典型半不育株,GN-A5染色率为63.60%,为半不育株。(2)通过扫描电镜观察,雄性不育株花粉粒偏小、形状大小变幅大、形态不规则、多表现为椭圆或三角状,萌发沟、表面纹饰结构出现异常、花药干瘪且开裂程度较小;不育株柱头毛状体排列疏松并出现粘连现象,乳突结构下陷。雄性不育株花药药隔和维管束组织在整个花蕾发育时期均明显存在,而可育株药隔组织在第Ⅱ期开始溶解;至Ⅳ~Ⅴ时期,不育株囊壁纤维层组织结构开始解体,药室内无花粉粒存在,可育株药隔组织基本溶解消失,药室内存在成熟花粉粒。表明不育株花粉粒和花药形态结构的异常变化,是导致植株育性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3)通过对能量代谢物质含量的测定,发现不育株花蕾发育后期(Ⅳ~Ⅴ)出现能量供应不足的情况,可溶性蛋白(SP)、淀粉(Sta)和可溶性糖(SS)含量均在不同程度出现亏缺,不育株游离脯氨酸(Pro)的含量仅在花蕾第Ⅲ时期高于可育株而其余各期差异均不显著。表明能量代谢物质供应的亏缺是导致花粉发生不育的重要诱因。(4)雄性不育株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过氧化物酶活性(POD)在花蕾的整个发育阶段均高于可育株,而过氧化氢酶活性(CAT)仅在发育初期(Ⅰ~Ⅱ)高于可育株,其余各时期均低于可育株;不育株的丙二醛含量(MDA)整体上低于可育株且变化相对平稳;此外,不育株除MDA外,其余各生理指标的变异都较为丰富,且糖类物质的变化幅度最大。说明抗氧化酶活性的异常改变影响了膜质的稳定性从而导致育性发生变化。(5)雄性不育株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气孔限制值均极显著低于可育株;并由相关性分析可知,气孔导度是影响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主要影响因子(r=0.977、0.990,P≤0.01)且不育株光合速率的变化更为稳定;不育株叶片的叶绿素a含量显著低于可育株。表明不育株制造干物质的能力降低,供能受到制约从而导致植株表观形态和花粉粒发育受到影响。(6)完全雄性不育株的花粉量出现严重不足,雄性不育株花蕾发育至后期(Ⅳ-Ⅴ)时,不育株柱头可授性偏弱与柱头形态的异常有关。表明不育株不仅花粉量不足且发育后期的柱头可授性偏弱,影响授粉成功率。(7)雄性不育株花器形态表现为单枝花蕾数、花丝长、花柱长、花蕾重均显著低于可育株,而翼瓣长、龙骨瓣长、花萼长均显著高于可育株(P≤0.05);花丝与花柱长表现为较强的正相关关系(r=0.0996,P≤0.01)。雄性不育株植物农艺形态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叶干重和单枝干重且均显著低于可育株,株高与茎粗、茎干重、单枝干重呈正相关(r=0.827、0.755、0.810)。表明不育株的花器和植株形态在发育中的异常与植株花粉的不育有关。
其他文献
氮是影响青藏高原区域草地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对该区域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影响较大。高寒草甸土壤中可利用氮很少,草地施氮是提高牧草产量,恢复退化土壤的重要措施,但不合理的施用氮肥会降低肥料利用率。外源氮添加对土壤养分、植物群落结构、植物生物量、系统氮循环都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以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划分为20个1 m×1 m的小区。在小区内施入0 g·m-2,10 g·m-2
学位
政治属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属性,政治领导力是党组织领导力的核心。在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革背景下,加强基层学校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建设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本文从“准确把握政治领导力的基本概念”“正确认识政治领导力的地位和作用”“现阶段学校党组织政治领导力的问题分析”“有效提升学校党组织政治领导力的途径与方法”四个维度进行了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为基层党组织正确认识并有效提升政治领导力提供了经验和
期刊
多菌灵是一种应用广泛的高效、低毒、广谱的内吸性杀菌剂。其化学性质稳定,在自然环境中残留期长、难降解,多年连续使用造成土壤、水体和空气污染,长期以往使农作物生长受影响,农畜产品有害物质残留加剧,致使农牧业环境恶化。农药的生物降解及其污染土壤水体的生物修复技术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研究从前期富集培养的复合菌系中分离筛选具有多菌灵降解功能的真菌和细菌,将降解菌株按比例组合得到组合降解菌,研究降解菌及其组合
学位
农业现代化发展历程表明,农业产业链分工能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区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而产业链的延伸和融合是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机衔接,推进农户组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依托独特的区位资源禀赋,作为已经形成中药材区域专业化生产格局的甘肃省陇西县,中药材产业组织模式逐渐多元化,产业组织带动农户发展的作用不断显现,中药材产业效益日益提升。但是当前中药材产业链条短,农户组织化程度低,中药材企业精深加工能力
学位
基于立式磁悬浮轴承系统转子跌落至保护轴承动力学过程中,多工况、结构参数耦合影响的复杂优化设计问题,本文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针对各参数数据梯度变化而产生的动力学过程进行仿真,利用Ⅰ-Ⅱ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仿真数据进行模型计算、熵权法和灰色关联度法对模型进行验证,得到了多因素耦合影响轴向碰撞力严重程度的评价结果,以及经验证后各参数影响所占权重比例的顺序,为高效优化转子—保护轴承系统影响参数提供方案,
期刊
啮齿动物胃肠道作为其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主要场所,在动物适应食物资源和能量收支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和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是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两种优势植食性啮齿动物,时常遭受所处环境食物资源与能量胁迫的压力。为明晰高原鼢鼠与高原鼠兔胃肠道形态结构及功能特点,探究其对高寒环境食物资源和能量需求的适应性消化策略。本文以青藏高原典型土著
学位
自然界中,被子植物花器官的多样性进化,主要是为了吸引传粉昆虫并保证花性状与传粉者的形态匹配,从而提高传粉效率,最终实现繁殖成功。狼毒作为一种典型的草原毒草,已经成为草地退化的标志物种。本研究针对狼毒在草地群落得以入侵和扩散的生活史关键阶段,即繁殖过程开展研究,调查了狼毒种群的传粉者类群,观测了其访花行为,并进一步通过操控试验检测了各类传粉昆虫对狼毒繁殖成功的相对贡献;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传粉者介导的
学位
匍匐翦股颖(Agrostis stolonifera)作为城市绿化和生态环境治理的优良冷季型草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场所,但全球变暖的加剧以及过渡带地区本身特有的气候特征——雨热同期,严重限制了其在各个地区的推广应用。2,3-丁二醇(2,3-butanediol,BD)作为安全无毒的新型胁迫诱抗剂,近年来主要集中应用于诱导提高生物胁迫抗性方面,而在诱抗非生物胁迫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高温方面几乎一片
学位
燕麦根腐病是由多种病原真菌引起的一种土传真菌性病害,严重时造成燕麦产量和品质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燕麦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利用生防菌对植物病害进行有效防治备受关注。为减轻燕麦根腐病的发生,为其生物防治提供菌种资源及其理论依据,本研究以燕麦根腐病为研究对象,以燕麦根腐病病原菌为靶标菌,分离和筛选对燕麦根腐病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生防菌株并鉴定,同时对生防菌的作用机理进行初步探究。主要结果如下:
学位
干旱是制约西北地区苜蓿生产的主要环境因子。改良根系构型对提高作物水分和养分利用效率,提高作物在逆境或非最佳土壤条件下的生产力至关重要。目前已对根茎型、直根型、根蘖型苜蓿的根颈变化特征、根系发育能力、抗逆性、遗传机理、产量进行了对比研究,有关各根型苜蓿根系构型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尚不明确。为此,本研究以根茎型“清水”紫花苜蓿(Rhizomatous rooted M.sativa cv.‘Qingshu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