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魏晋时期文人频繁地举行游宴活动,特定的生活环境推动了游宴诗的大量创作。魏晋游宴诗是魏晋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折射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及文化氛围,也反映了士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魏晋游宴诗的写作材料具有相似性,在创作中遵循着相应的结构模式。本文从话题序列的角度出发,对魏晋游宴诗的思想内容以及写作模式进行探讨,试图对魏晋游宴诗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首先,对游宴诗的创作概况进行介绍,明确游宴诗的正式创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魏晋时期文人频繁地举行游宴活动,特定的生活环境推动了游宴诗的大量创作。魏晋游宴诗是魏晋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折射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及文化氛围,也反映了士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魏晋游宴诗的写作材料具有相似性,在创作中遵循着相应的结构模式。本文从话题序列的角度出发,对魏晋游宴诗的思想内容以及写作模式进行探讨,试图对魏晋游宴诗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首先,对游宴诗的创作概况进行介绍,明确游宴诗的正式创作始于建安年间。建安诗人把宴集赏景的贵游生活写入诗中,将游宴诗确立为诗歌创作的正式题材,继而开启了游宴诗大量创作的道路。话题序列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所在,因而对话题以及话题序列等相关概念做了简要阐释,并进一步梳理了魏晋以前宴饮诗中的话题序列,提出了魏晋游宴诗创作中的基本话题。其次,对魏晋游宴诗中的基本话题结构进行说明,主要包括陈设话题、游览话题、游艺话题以及感慨话题,并进一步分析了相应话题在游宴诗中的写作位置。这些话题并非简单地反映游宴生活,其中还包含深厚的思想意蕴。陈设话题以宴会中的美酒和美食为代表,酒肴之丰可以反映宴会之盛,也可以反馈诗人的情感倾向。在探讨其写法及内蕴的过程中发现宴会陈设还具有满足享乐需求、促进诗兴发酵、增进情感交流的作用。游览话题主要包括游览所见之景以及游览场景,游览环节中景物描写所体现的山水审美意识以及写景技法对后世山水诗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游艺话题具有较大的娱情效用,游宴诗中的游艺活动主要包括音乐舞蹈、棋类活动、游猎活动及其他杂技活动。不仅如此,游艺活动体现的文化内涵也极为深厚,具体表现为享乐之风的盛行、以悲为美的风尚、尚武争胜的英雄情怀以及谈玄析理的社会风气。感慨话题最能反映诗人的真情实感,一般写于诗末。游宴诗中的感慨话题主要可分为三种:表达政治诉求、抒发人生短暂之感、发出悲己伤别的哀叹。最后,总结魏晋游宴诗创作的话题序列并进一步分析原因。主要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作家的诗歌作品,总结话题的写作安排方式,进而探讨诗人谋篇布局的相似性及差异性,并结合社会文化背景分析话题组合方式异同的缘由所在。
其他文献
近年来,在日本本土学习汉语的人数增多,日本目前有汉语学习者200余万人。日本本土汉语教学总体可划分为六个方向:大学中文、大学公共外语、高中中文课、公众中文班、孔子学院和公共电视台电视授课。在日本,每年大约由16万人将中文选定为自己的第二语言来学习,汉语在日本的学生中颇受欢迎。因此,日本社会对汉语教材的需求缺口在不断扩大。为了占领汉语教材市场,日本各家出版社平均一年就会推出一种改版的汉语教材。作为学
衢州地处浙江省西南部的浙闽赣边境,衢州方言属南部吴语,目前该方言清浊声母的研究成果不多。本文以衢州方言的塞音和擦音声母为研究对象,调查当地老、中、青、少各年龄段的发音,采用传统听辨和声学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判断其古全浊声母今读的类型,并对衢州方言清浊声母的声学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各年龄段古全浊声母今读的统计情况显示,浊声母字在各级语言单位和年龄层次中呈现如下规律:单字、词组、句子的浊音比例逐级提高;
作为现代汉语常用的构式,“X了也不Y”具有鲜明的口语语体属性。本文在自然语料的基础上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综合考察“X了也不Y”表层和深层的特征,对该构式的句法结构、语义关系、语用语篇功能展开描写与分析。首先,构式“X了也不Y”中常项与变项各司其职,缺一不可。本文从此出发,对其细化考察。常项“了”表示事态出现变化或者即将出现变化。常项“也”主要表强调语气。常项“不”可以表示直接的否定,也
“V起”和“V起来”是现代汉语中典型的动趋结构,“起”和“起来”在该结构中作补语。“V起”和“V起来”在句法、语义、语用上存在很多相似的地方,两者有时可以互换,但有时又不可以。目前学者对于“V起”和“V起来”单篇研究的很多,但是对于两者的比较研究很少,且主要集中在留学生对于“V起”“V起来”的习得研究。本文以“V起”和“V起来”为研究对象,对《汉语动词用法词典》中的1223个动词进行梳理,并对其中
自创作伊始至今,作家蒋韵的文学写作生涯已有数十载,亦有着丰厚的创作实绩。然而与之不相匹配的是蒋韵在评论界、学术界以及知名度上的冷清。这一现象与蒋韵一直以来所秉持的“抵抗”的创作理念,以及蒋韵本人所采取的一种“抵抗”的生存姿态有着直接关联。“抵抗”已不单单是蒋韵作品的底色,同时也是理解她其个体生存信念和文学精神气质的一个重要关键词。通过对本文提出的“抵抗书写”这一概念进行限定、阐释和定位,回答“蒋韵
在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政治体制下,“父亲”不再是简单的生物学称谓,而是与政治、经济、文化关联,成为权力与秩序的代表。从家庭角色到政治象征,“父亲”在历史变迁中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父亲形象”也由此成为作家对家庭、国家等文学想象的重要能指符号。在当代作家余华的文学王国中,父亲从未缺席。从暴力的生父到温情的继父再到崇高的养父,我们在余华笔下欣赏了一场有关父亲的“变形”。尽管作家本人从未直言为何如此执
石墨烯由于其优异的摩擦学性能常作为添加剂改善润滑剂摩擦性能。基于此,综述了石墨烯添加环氧树脂(EP)、聚酰亚胺(PI)、聚四氟乙烯(PTFE)这3种高分子聚合物摩擦性能研究现状,简要介绍了石墨烯的性质以及3种高分子聚合物的用途和优缺点。重点总结了石墨烯添加3种高分子聚合物所得复合材料在摩擦过程中的摩擦机理。提出了石墨烯增强高分子聚合物的摩擦学性能关键在于石墨烯在基体中的分散性和它们之间的界面强度,
新世纪一批水平较高且具有现实指涉意义的作品的出现,使“科幻现实主义”这一概念以熟悉又陌生的姿态进入读者和研究者的视野。陈楸帆作为科幻现实主义的先行者,为科幻现实主义的生长提供了有益的创作实践。本文旨在研究陈楸帆的创作实践及其创作主张,厘清这一概念的内涵与生长方向。绪论部分指出科幻现实主义的内生性悖论,阐明选题价值,并介绍相关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第一章从理论层面阐释“科幻现实主义”的定义,以陈楸帆在
自1979年首次应用于日本高铁桥梁基础以来,格栅式地下连续墙以其优良的工程特性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和重视。目前,格栅式地下连续墙在国内外大型桥梁基础中取得了较多的应用,并已逐步推广到水利、水电及船坞基坑工程的围护和防渗结构中。在调研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格栅式地下连续墙在桥梁基础中的应用及研究现状,其中重点阐述了国内外格栅式地下连续墙基础的试验、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方面的研究进展,
新世纪以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城与乡二元对立的格局渐趋发生裂变,介于二者之间的小城镇的地位得以凸显,呈现出城乡文化的互融、交错的态势。特别是围绕“城镇化”这一社会现象,在坚守与改变、成功与失败、进步与堕落的冲突中,社会形态与文化形态发生巨大变化。此外,“城镇化”所带来的留守妇女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为新世纪小说提供了丰富的文学资源与书写经验。目前,我国学界对文学地理空间的探究主要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