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说到散文——张承志文体转变的文化解读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123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论是从作家的个人经历,还是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张承志都是当代文学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对于这样一个“特殊”的作家,一直就不乏研究者,也产生了一些很有影响的论文和专著。不过,从文体的角度对他及其作品进行系统研究的论文还不多见。   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他在整个创作过程中的身份变迁,即从人民的代言人到孤独地与世俗作战的英雄,再到宗教的追随者,来发掘其在此过程中的艰难的精神求索历程。并且,探讨以《心灵史》为界,他的文体从小说转向散文的原因。研究发现:这种转变,是社会经济、文化环境、文体特性以及个人选择所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这种转变的原因,除了能以此反思20世纪80、90年代的文坛,重新回到文学现场,对知识分子的分流作出理性思考,对当前的文坛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绪论部分阐述了本论文研究的可行性和创新之处,并对“文体”和“知识分子”两个关键词给与界定。正文第一章论述了张承志的整个创作过程,从这种阐述中得出张承志无论是在身份、精神追求上,还是在文体的创作上都出现了某些变化;第二章联系20世纪80、90年代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在知识分子出现大的分流和选择的情况下,探寻张承志文体转变的原因,并将他与鲁迅做了一个对比;第三章则面对张承志文体转变的深层原因,主要从他选择散文的偶然性、必然性及读者群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结语主要说明了本论文的研究价值和不足。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技能以及这些技能的综合运用。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它们在
国内一些高校教师用课堂实验证明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在提高学生的真实交际能力上相比传统教学法有一定优势,针对在初级汉语口语课堂上如何运用任务型教学法,笔者通过观察一堂任
《天地》杂志是苏青于1943年10月10日创办且独立发行的,该刊在当时时局动荡的情况下刊行21期,销路颇旺。当时上海沦陷区先后出版的文学期刊达60余种之多,1942年和1943年间还
本论文以人的发展历程为观察基础,从人性(包括品德、心性、精神、情感)角度着眼,分析《红楼梦》的理想人性观。文章从《红楼梦》所勾勒的人物形象及其关系入手,通过其中所蕴
本文共分五章,是对吕祖谦及其《吕氏家塾读诗记》所进行的研究。   绪论是在开题报告的基础上增删修改而成的,共分为三个小节,讲述本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范围。第一节讲述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一本深受国内外读者欢迎的小说,在中国文言小说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虽然很多学者在研究这部小说,但大多是在研究其中的社会意义、讽喻对象、鬼狐世界、
《儿女英雄传》是清末口语体章回小说,是研究该时期语言的重要资料。本文取之为语料,对其中的能性述补结构进行穷尽式地归纳、分析和描写。全文分为五章。   第一章是绪论
本文主要对现代汉语中一种口语性较强的对举格式“N1不N1,N2不N2”及其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全文共六章:   第一章为绪论,总结前人研究现状,并对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和语料来
北宋是严格意义上的第一部诗话著作出现的时期,自《六一诗话》为论诗开一方便法门后,诗话之作大量涌现。作为继《六一诗话》后产生较早、至今尚存的两部诗话著作,《温公续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