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强迫驱动下地球系统模式模拟的过去2000年全球气候变化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m8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2000年已成为历史气候研究的一个重要时段,它是地质资料与器测资料的过渡阶段,是模式积分模拟的未知阶段,是了解现代暖期的最佳阶段,其不仅仅是历史气候研究在时间上的拓展,更是理解现代暖期对外强迫因子响应方式,预测未来气候发展的桥梁。本文利用通用地球系统模式CESM完成了多组长达2000年的积分模拟试验,并依据模拟结果研究了过去2000年全球气候(地表气温、降水)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了地表气温与降水的年代-百年际变化,探讨了主要外强迫因子对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影响的差异,揭示了过去2000年自然外强迫与人类活动对不同特征时期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机制。  1、模式模拟性能检验  利用CESM模拟的地表气温、降水、风场、海表温度场以及气压场与再分析资料和重建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CESM模拟的现代气候空间分布与观测/再分析资料较为一致,能够较好地再现气候平均态特征;模拟的气候系统内部变率与重建结果较为一致,较好地刻画了气候系统内部特征;模拟的过去2000年全球/半球平均地表气温与历史时期的重建序列结果有较好的对应性。  2、过去2000年全球气候的时间变化特征  CESM模拟结果显示,在多年代-百年际时间尺度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暖期与冷期的交替变化,即罗马暖期、黑暗时期、中世纪暖期、小冰期以及现代暖期。此外,从百年时段的上升速率来看,过去2000年降水率上升最快的100年为1258-1357年(0.067 mm/day100yr-1),而地表气温上升最快时段为1901-2000年(0.96℃100yr-1);利用各个敏感性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并与其他重建及模拟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各个外强迫试验结果的表现较为合理。通过对比各个敏感性试验与全强迫试验过去2000年全球平均地表气温,发现强烈的火山活动是地表气温发生突变的主要原因,且持续时间不超过十年;总太阳辐射量的变化,是影响全球平均地表气温年代-百年际变化幅度的主要原因之一;温室气体浓度的变化则是导致现代暖期明显增暖的最主要原因;土地利用/覆盖的变化会导致全球平均地表气温的下降,但其影响幅度较小。对过去两千年全球平均地表气温进行突变检验,发现在年代-百年时间尺度上,其突变前后基本反映了过去2000年特征冷、暖期的转折。太阳辐射的周期性变化在中世纪暖期之前是地表气温年代-百年尺度突变的主要原因;火山活动则是各个冷、暖期背景内突变的主要原因;而是温室气体对近百年来的气温突变作用更为显著。利用全强迫试验的全球平均地表气温/降水率的变化与各个敏感性试验之和的比较发现,虽然两者在变化趋势上较为一致,但数值上相差较多,因此,并不能用简单的算术加减来分离不同外强迫因子的气候效应。另外,通过对太阳辐射敏感性试验及温室气体敏感性试验的地表气温进行回归分析发现,CESM对温室气体浓度变化的响应比对太阳辐射的响应更为敏感,人类活动对现代增暖起了决定性作用。  3、过去2000年特征暖期的气候变化  在CESM试验结果中,四个特征暖期(即罗马暖期、中世纪暖期Ⅰ、中世纪暖期Ⅱ、现代暖期)都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在地表气温变化上,现代暖期的增温幅度最大;在全球降水变化上,罗马暖期的增幅最大,且热带地区的降水变化决定了全球总降水变化。  在罗马暖期,太阳辐射增强是导致其“暖化”的主要原因;而在中世纪暖期,火山活动的相对减弱和太阳活动的相对加强是导致其增暖的主要原因;现代暖期,温室气体浓度激增是其异常温暖的最主要原因,但太阳辐射的变化亦对其增暖有所贡献。  在各个特征暖期内,太阳辐射是导致罗马暖期和中世纪暖期Ⅰ内年平均地表气温与降水年代际变化的主要原因,而火山活动是导致中世纪暖期Ⅱ内年平均地表气温与降水年代际变化的主要原因,而在现代暖期,温室气体浓度的激增是导致年平均地表气温与降水年代际变化的最主要原因,但太阳辐射的加强亦对中低纬度大部分区域地表气温的年代际变化有一定的贡献。  降水在各个特征暖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中、低纬度带上。在温室气体的影响下,即现代暖期表现为“干区更干,湿区更湿”的空间型态。  海表温度变化是影响四个特征暖期低纬降水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对海温与降水做SVD分解可以发现,各个特征暖期在不同外强迫因子的影响下,形成不同的海温模态,而海温模态的差异决定了各特征暖期全球降水空间分布的差异。  选取不同外强迫因子敏感性试验(太阳活动和温室气体敏感性试验)中相同温度增幅时段对地表气温进行MEEMD分解发现,其年代际变化所表现的空间型态并不相同,即在太阳活动影响下,赤道西太平洋暖池区域随着总太阳辐射量的增加而明显变暖,而在温室气体影响下,赤道东太平洋区域随温室气体浓度增加而明显变暖。  通过对全球降水场、850 hPa和200 hPa风场、海平面气压场进行MV-EOF分解可以发现,四个特征暖期的环流-降水主模态特征与控制试验主模态相似,表明其主要受气候系统内部变率的影响,且与年代际ENSO变化有较高相关性;而其第二模态则反映出外强迫变化对环流-降水场的影响,在各个暖期的差异较为明显。在以自然外强迫为主的罗马暖期和中世纪暖期,赤道东、西太平洋海区降水呈反相变化,罗马暖期和中世纪暖期的低空风场在纬向和经向上均有显著的变化,且两个暖期较为一致;在以人类活动影响为主的现代暖期,其在赤道东、西太平洋海区降水呈一致变化,低空纬向和经向风变化均不明显。
其他文献
高校学生党员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党委高度重视和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特别是重视培养和造就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重视青年学生的组织发展工作,收到了明显
该论文根据不同气候区典型湖泊(洱海、南四湖、居延海)的沉积记录,对历史时期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湖泊响应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在综合分析湖泊沉积环境记录和历史记载的基础
为了探明CO2浓度升高对高羊茅生理特征及抗旱性的影响,探索利用高光谱数据进行高羊茅监测研究的新方法。通过盆栽控制试验研究了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在不同水分(水分
学位
该文以地理学的思想体系和研究方法为基础,从区域发展规划的角度,针对中国旅游产业决策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分别对旅游业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确立问题,旅游市场开发
该研究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三峡大坝对重庆水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对重庆城区岸边污染带的影响,因为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地处西南贫困地区的重庆,保护环境的含义首先意
该文从国际经济、区域经济和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出发,对次区域国际经济合作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对于东北亚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进展过程进行了实证应用研究.
该文依据长江流域140余水文站点1958-1990年水化学监测数据,研究:1)长江水系河水主要离子化学特征及影响因素;2)长江水系河水水质(主要离子)的变化趋势;3)长江河水水质变化与
该论以昆明城市商业活动的集中分布区域为研究对象,依据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理论,主要运用了因子生态分析技术等数量方法和计算机辅助手段,对昆明城市商业行业的区位类
文章介绍了PLC污水控制系统启动的工艺流程,从系统配置、系统设计以及上位机组组成进行介绍。在通过实例进一步深入解析,阐述了在线监视、连锁保护功能以及自动生成报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