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金融学存在两大理论基础:理性经济人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说。上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市场中出现了许多传统金融学理论所不能解释的金融“异象”,这些现象对传统金融学理论产生了较大冲击。通过研究这些金融市场主体在经济行为中的偏差和反常,以微观个体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心理动因来解释和预测金融市场的行为,行为金融学兴起并得到广泛应用。
上世纪90年代末,国外学者开始关注到市场环境对公司融资方式的选择和资本结构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行为视角的公司金融新理论,即市场时机理论。该理论在市场非有效、投资者非理性和管理者理性的假设下,探讨公司管理者如何利用市场价格变化所形成的融资机会窗口来选择融资方式,以达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以及市场时机对公司资本结构的长期影响。
1987年3月,国务院出台的《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标志着中国公司信用债券市场发展的开端。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信用债券市场由最初的银行信用引导、财政信用培育阶段,到2010年后的信用敞开阶段,呈现出市场化程度愈来愈高的发展趋势。2012年,中国债券市场迎来了“井喷”式的快速增长时期,公司债券在股票融资方式受阻的条件下,已成为中国公司在资本市场上进行直接融资的主要方式。公司作为市场中的主要参与主体,在实际进行债券融资决策时,市场时机因素逐渐成为管理者考虑的重点内容。
本文将以行为金融的视角考察中国公司债券市场是否存在市场择时行为,探讨具体哪些市场环境因素会影响公司债券融资时机的选择,同时引入“冷”、“热”市场指标,研究“热”市场效应的存在性并试图探索市场择时行为对公司资本结构的短期和长期影响。
文章结构如下:
第1章绪论
本章简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梳理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并对将要用到的研究方法加以解释,并提出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为后文的论述打下基础。
第2章理论基础分析及文献综述
本章首先介绍了本文所应用的理论基础,然后分别对国内外关于股票和债券融资的市场择时行为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笔者发现既有文献对于市场时机理论的研究不尽成熟,缺乏一个系统性的研究框架。尽管如此,市场时机理论的研究重点已经从股权融资逐渐转向债券融资领域。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达成了一个普遍性的共识:无论是股票融资还是债券融资,来自实践领域的调查分析和实证检验结果均证实了市场择时行为的存在性,但是相关文献对于代表市场环境指标的选取、市场择时行为对于资本结构的影响并没有形成一致性的结论。
第3章中国公司债券市场发展及其融资现状分析
本章首先对本文所研究的公司债券的概念进行界定。本文所研究的公司债券,是特指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所发行的企业债券、公司债券和中期票据的合称。然后梳理了中国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和相关政策演变,分析了中国公司债券的融资现状,尽可能全面地呈现出现阶段中国债券市场环境的真实情况,为后文关于市场环境因素的分析打下基础。
第4章上市公司债券融资市场择时因素分析
本章具体分析了影响公司债券融资规模的可能因素,包括市场环境因素、“热”市场指标和公司内部融资能力因素,为第五章关于债券融资市场择时行为以及“热”市场效应的存在性检验打下了理论基础。
第5章中国上市公司债券融资市场择时行为的实证分析
本章对中国上市公司债券融资中是否存在市场择时行为和“热”市场效应,以及“热”市场效应对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选择2007年9月至2013年12月中国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和中期票据三种债务融资工具的沪深A股上市公司相关数据,作为衡量中国上市公司债券融资市场择时行为的样本。本文主要通过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对变量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考察市场环境因素对债券融资规模的影响;同时设定反映公司内部融资能力的控制变量,以甄别出“热”市场指标是否会对公司债券融资规模产生显著影响,在实证分析方面运用到的其他分析和检验方法主要为:方差分析,ADF检验,自相关和异方差检验。
实证结果表明:
(1)中国上市公司债券融资存在明显的市场择时行为。真实短期利率、期限利差作为债券市场环境因素,A股平均市盈率、上证综合指数和宏观经济景气指数作为股票市场环境因素均对公司债券融资规模存在显著影响。其中,真实短期利率、A股平均市盈率和宏观经济景气指数与公司债券融资规模负相关,期限利差和上证综合指数与公司债券融资规模正相关。
(2)“热”市场指标能够有效代表市场环境因素,从而影响公司债券融资决策;“热”市场公司在市场时机合适(市场为“热”市场)时,会增加其新发行债券的规模。因此,公司在进行债券融资时存在“热”市场效应。发债前一年公司杠杆率和规模与新增债券融资规模负相关,而公司账面市值比、留存收益和盈利能力等公司内部融资能力控制变量对中国上市公司的新增融资规模不存在显著的关系,说明中国上市公司在进行债券融资决策时,往往存在“跟风”行为,即公司管理层只根据市场环境“冷”、“热”选择发债时机和发债规模,并未充分考虑其债券融资规模与其内部融资能力的关系。
(3)“热”市场效应对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存在短期影响;“热”市场效应对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不存在长期影响;这种影响仅存在一年便会消失。
第6章结论与建议
笔者首先对前文中实证分析所得出的结论进行了总结。同时,基于前文的分析,分别从政策层面和公司管理层面,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就监管层如何发展完善中国债券市场和公司管理层如何有效进行市场时机提出了建议。针对政策层面提出:(1)改善公司债券的多头监管和审批制度,促进债券市场的统一互联;(2)完善信用评级体系,加强信息披露;(3)进一步发展公司债券市场,促进发行主体多元化。针对公司管理层面提出:(1)关注资本市场,深入分析市场环境;(2)把握债券监管政策节奏,判断市场“冷”、“热”;(3)注重对公司内部环境的考虑。最后,笔者分析了本文研究的一些不足以及对未来的展望,提出了关于未来的学者可以继续致力研究的一些问题。
本文的贡献之处在于:
(1)样本区间上。2011年以来,中国债券市场得到了蓬勃发展。本文采用《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颁布以来至今(2007年9月-2013年12月)中国债券市场的最新数据,样本量较以往研究有了大幅提高,以期得到更加接近现实的有效结论。
(2)数据划分上。基于前人的研究,并结合中国的特殊国情,本文将中国债券市场划分为“冷”、“热”两个市场,首次将“冷”、“热”市场指标引入到对中国公司债券融资的市场择时行为研究上来,以研究“热”市场效应在中国的适用性。
(3)市场择时行为对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上。国内以往的研究基本没有涉及债券市场择时行为对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主要原因系国内债券市场起步较晚,样本区间不够长、样本容量不够大,在加入了2011-2013年3年的数据后,本文首次对我公司国债券融资的市场择时行为对其资本结构的短期和长期影响进行了探究。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
(1)由于市场时机理论的研究是近20年才开始兴起并发展的,相关理论比较零散,具体而言,国内市场时机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股票融资,债券融资市场时机理论的研究可借鉴性较小。(2)由于笔者的理论研究水平和实践经验的局限性,特别是基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对于影响公司债券发行规模的控制变量合理性有待进一步确定,对其影响的分析不够全面和深入。(3)由于中国公司债券市场刚刚起步,可供研究的样本量有限,特别是“热”市场效应对公司资本结构的长期影响只能达到3年,且样本量较小,所得出的结论的有效性存在疑问。
上世纪90年代末,国外学者开始关注到市场环境对公司融资方式的选择和资本结构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行为视角的公司金融新理论,即市场时机理论。该理论在市场非有效、投资者非理性和管理者理性的假设下,探讨公司管理者如何利用市场价格变化所形成的融资机会窗口来选择融资方式,以达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以及市场时机对公司资本结构的长期影响。
1987年3月,国务院出台的《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标志着中国公司信用债券市场发展的开端。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信用债券市场由最初的银行信用引导、财政信用培育阶段,到2010年后的信用敞开阶段,呈现出市场化程度愈来愈高的发展趋势。2012年,中国债券市场迎来了“井喷”式的快速增长时期,公司债券在股票融资方式受阻的条件下,已成为中国公司在资本市场上进行直接融资的主要方式。公司作为市场中的主要参与主体,在实际进行债券融资决策时,市场时机因素逐渐成为管理者考虑的重点内容。
本文将以行为金融的视角考察中国公司债券市场是否存在市场择时行为,探讨具体哪些市场环境因素会影响公司债券融资时机的选择,同时引入“冷”、“热”市场指标,研究“热”市场效应的存在性并试图探索市场择时行为对公司资本结构的短期和长期影响。
文章结构如下:
第1章绪论
本章简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梳理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并对将要用到的研究方法加以解释,并提出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为后文的论述打下基础。
第2章理论基础分析及文献综述
本章首先介绍了本文所应用的理论基础,然后分别对国内外关于股票和债券融资的市场择时行为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笔者发现既有文献对于市场时机理论的研究不尽成熟,缺乏一个系统性的研究框架。尽管如此,市场时机理论的研究重点已经从股权融资逐渐转向债券融资领域。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达成了一个普遍性的共识:无论是股票融资还是债券融资,来自实践领域的调查分析和实证检验结果均证实了市场择时行为的存在性,但是相关文献对于代表市场环境指标的选取、市场择时行为对于资本结构的影响并没有形成一致性的结论。
第3章中国公司债券市场发展及其融资现状分析
本章首先对本文所研究的公司债券的概念进行界定。本文所研究的公司债券,是特指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所发行的企业债券、公司债券和中期票据的合称。然后梳理了中国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和相关政策演变,分析了中国公司债券的融资现状,尽可能全面地呈现出现阶段中国债券市场环境的真实情况,为后文关于市场环境因素的分析打下基础。
第4章上市公司债券融资市场择时因素分析
本章具体分析了影响公司债券融资规模的可能因素,包括市场环境因素、“热”市场指标和公司内部融资能力因素,为第五章关于债券融资市场择时行为以及“热”市场效应的存在性检验打下了理论基础。
第5章中国上市公司债券融资市场择时行为的实证分析
本章对中国上市公司债券融资中是否存在市场择时行为和“热”市场效应,以及“热”市场效应对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选择2007年9月至2013年12月中国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和中期票据三种债务融资工具的沪深A股上市公司相关数据,作为衡量中国上市公司债券融资市场择时行为的样本。本文主要通过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对变量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考察市场环境因素对债券融资规模的影响;同时设定反映公司内部融资能力的控制变量,以甄别出“热”市场指标是否会对公司债券融资规模产生显著影响,在实证分析方面运用到的其他分析和检验方法主要为:方差分析,ADF检验,自相关和异方差检验。
实证结果表明:
(1)中国上市公司债券融资存在明显的市场择时行为。真实短期利率、期限利差作为债券市场环境因素,A股平均市盈率、上证综合指数和宏观经济景气指数作为股票市场环境因素均对公司债券融资规模存在显著影响。其中,真实短期利率、A股平均市盈率和宏观经济景气指数与公司债券融资规模负相关,期限利差和上证综合指数与公司债券融资规模正相关。
(2)“热”市场指标能够有效代表市场环境因素,从而影响公司债券融资决策;“热”市场公司在市场时机合适(市场为“热”市场)时,会增加其新发行债券的规模。因此,公司在进行债券融资时存在“热”市场效应。发债前一年公司杠杆率和规模与新增债券融资规模负相关,而公司账面市值比、留存收益和盈利能力等公司内部融资能力控制变量对中国上市公司的新增融资规模不存在显著的关系,说明中国上市公司在进行债券融资决策时,往往存在“跟风”行为,即公司管理层只根据市场环境“冷”、“热”选择发债时机和发债规模,并未充分考虑其债券融资规模与其内部融资能力的关系。
(3)“热”市场效应对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存在短期影响;“热”市场效应对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不存在长期影响;这种影响仅存在一年便会消失。
第6章结论与建议
笔者首先对前文中实证分析所得出的结论进行了总结。同时,基于前文的分析,分别从政策层面和公司管理层面,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就监管层如何发展完善中国债券市场和公司管理层如何有效进行市场时机提出了建议。针对政策层面提出:(1)改善公司债券的多头监管和审批制度,促进债券市场的统一互联;(2)完善信用评级体系,加强信息披露;(3)进一步发展公司债券市场,促进发行主体多元化。针对公司管理层面提出:(1)关注资本市场,深入分析市场环境;(2)把握债券监管政策节奏,判断市场“冷”、“热”;(3)注重对公司内部环境的考虑。最后,笔者分析了本文研究的一些不足以及对未来的展望,提出了关于未来的学者可以继续致力研究的一些问题。
本文的贡献之处在于:
(1)样本区间上。2011年以来,中国债券市场得到了蓬勃发展。本文采用《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颁布以来至今(2007年9月-2013年12月)中国债券市场的最新数据,样本量较以往研究有了大幅提高,以期得到更加接近现实的有效结论。
(2)数据划分上。基于前人的研究,并结合中国的特殊国情,本文将中国债券市场划分为“冷”、“热”两个市场,首次将“冷”、“热”市场指标引入到对中国公司债券融资的市场择时行为研究上来,以研究“热”市场效应在中国的适用性。
(3)市场择时行为对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上。国内以往的研究基本没有涉及债券市场择时行为对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主要原因系国内债券市场起步较晚,样本区间不够长、样本容量不够大,在加入了2011-2013年3年的数据后,本文首次对我公司国债券融资的市场择时行为对其资本结构的短期和长期影响进行了探究。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
(1)由于市场时机理论的研究是近20年才开始兴起并发展的,相关理论比较零散,具体而言,国内市场时机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股票融资,债券融资市场时机理论的研究可借鉴性较小。(2)由于笔者的理论研究水平和实践经验的局限性,特别是基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对于影响公司债券发行规模的控制变量合理性有待进一步确定,对其影响的分析不够全面和深入。(3)由于中国公司债券市场刚刚起步,可供研究的样本量有限,特别是“热”市场效应对公司资本结构的长期影响只能达到3年,且样本量较小,所得出的结论的有效性存在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