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宁河贝氏高原鳅繁殖生物学及血液学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c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世界现有高原鳅属鱼类共123种,我国有105种。本属鱼类是条鳅亚科中最大的一个类群,也是十分特殊的一个类群。本文选择大宁河贝氏高原鳅为对象,进行相关繁殖生物学和血液学研究。   大宁河是长江一级支流,发源于大巴山南麓的巫溪县新田,在巫峡西口注入长江,全长142千米。2005年12月至2009年12月,陆续从大宁河巫溪段采集大量贝氏高原鳅用于本研究工作。根据研究需要,一部分暂养于水族箱中,用于性腺发育、生殖细胞发生的研究和血液学研究。胚胎发育所用个体是2005年12月和2007年12月采集的性成熟个体,暂养于水族箱中备用。用于繁殖特性研究的贝氏高原鳅用甲醛固定备用。   采用常规生物学、组织学、组织化学、超微结构、生理生化分析、人工繁殖等技术和方法,分别研究贝氏高原鳅的繁殖特性、生殖细胞的发生、胚胎发育,以及血细胞形态、组化特征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积累高原鳅属鱼类的研究资料,期望随着不断深入的研究,为阐释高原鳅属鱼类的适应机理提供借鉴资料。   取得的研究结果:   (1)大宁河贝氏高原鳅第二性征明显,雌雄可以通过头形,以及吻部肉垫和胸鳍加厚与否加以区别。雄鱼的外鼻骨较雌鱼外凸,导致头部较雌鱼宽;雄鱼吻部两侧,眼眶的前下缘的两颊处具有增厚的肉垫,上叶特别明显,明显比雌鱼突出;雄性胸鳍的不分支鳍条和分支鳍条的大部分区域背腹面均具有增厚的肉垫,而雌性无此肉垫。   (2)大宁河贝氏高原鳅繁殖群体雌雄性比为1.09:1;雌鱼年龄组成2-5龄,优势年龄组是3龄和4龄,占83.72%,雄鱼年龄组成也是2-5龄,优势年龄组是2龄和3龄,占65.82%;雌鱼体长范围为53.5-93.7mm,平均体长75.89mm,优势体长范围61-90mm,占89.53%,雄鱼体长范围为62.5-98.7mm,平均体长82.34mm,优势体长范围为71-90mm,占69.62%:雌鱼体重范围为3.5-10.7g,平均体重7.36g,优势体重范围6.1-9.0g,占65.11%。雄鱼体重范围为2.5-9.4g,平均体重5.59g,优势体重范围为4.1-8.0g,占82.28%。   繁殖群体中,最小性成熟雌鱼2龄,体长53.5mm,体重3.5g,成熟系数3.15,绝对繁殖力1080粒。最小性成熟雄鱼2龄,体长62.5mm,体重2.5g,成熟系数为0.45。   (3)贝氏高原鳅的精巢1对,左右大小相近,成熟精巢乳白色。精巢在1-4月和8-12月都有成熟精子产生。精巢成熟系数为0.05-1.30,精巢的成熟系数出现了两个峰值,11月为主峰,平均值为0.88;4月为次峰,平均值为0.46。   (4)贝氏高原鳅的卵巢1个,成熟卵为金黄色,圆润。卵巢的周年变化情况较为特殊,存在2个繁殖季节。在3月末和4月,这时期的性腺Ⅱ、Ⅲ、Ⅳ、Ⅴ期均存在。而主要的繁殖季节是在10月和11月,都是以Ⅴ期为主,有少量还处在Ⅳ期的卵巢,绝大部分个体参与了繁殖。卵巢成熟系数为1.10-48.23,成熟系数最大的为48.23。卵巢的成熟系数也有两个峰值,10月为主峰,平均值为33.60;4月为次峰,平均值达到16.71。   (5)大宁河贝氏高原鳅的绝对繁殖力为1080-4040粒,平均2865粒。以净体重计算,相对生殖力F/OW为198.49-941.68粒/g,平均690.97粒/g。以体长计算,相对生殖力F/L为14.21-53.16粒/mm,平均41.10粒/mm。   (6)选取10月份的Ⅳ期卵巢,测量卵径,卵径分布形成双峰型,卵径0.2-1.1mm,平均卵径0.66mm。多数卵径0.4-0.5mm,占16.50%,卵径0.9-1.0mm,占15.82%,卵径在0.5-0.6mm,0.6-0.7mm,0.7-0.8mm,0.8-0.9mm的所占比例均超过10%。   (7)贝氏高原鳅卵子的发生分为5个时相,Ⅰ时相为卵原细胞,直径为54.7±23.3μ m,近圆形,胞质较少,嗜碱性,核质比大。Ⅱ时相为卵黄发生前期的卵母细胞,直径为135.8±51.2μ m,胞质嗜碱性增强,出现卵黄核,滤泡细胞1层。Ⅲ时相为卵黄发生期的卵母细胞,直径为323.3±70.4μ m,有大量卵黄泡出现,胞质嗜碱性减弱,滤泡细胞2层,放射带明显。Ⅳ时相卵母细胞体积迅速增大,直径为733.3±143.7μ m,卵母细胞内被卵黄颗粒填充,核膜皱缩,核逐渐边移。Ⅴ时相为成熟卵,卵膜表面有颗粒状突起,核膜完全溶解,核解体,核仁消失,卵细胞与滤泡层细胞及放射带分离,直径为928.0±90.1μm。   (8)贝氏高原鳅初级精原细胞8.1±1.1μm,有中央大核仁。次级精原细胞7.4±0.9μm,中央大核仁消失,形成若干小核仁。初级精母细胞6.6±0.8μm,核膜破裂,核仁消失,染色体分散。次级精母细胞6.0±1.1μm,核区浓缩,染色体明显,嗜碱性很强,胞质区染成淡红色。精子细胞2.6±0.7μm,染色体转变为染色质的形态,核重新形成,核质比大。成熟精子无顶体,头部呈圆形,质膜具皱褶,主要是细胞核,中片发达,袖套内密布圆形的线粒体。尾部即鞭毛部分,鞭毛细长,没有明显的鳍褶,轴丝是典型的“9+2”结构。   (9)水温7.19℃的条件下,贝氏高原鳅的胚胎发育历时253h10min孵化出膜。成熟卵圆形或卵圆形,卵浅灰黄色,有光泽,卵膜表面有均匀分布的小乳突。遇水受精后,受精卵粘性很强。胚胎在肌肉效应期之前不能因重心改变而变化位置。出膜前夕,孵化酶细胞明显,有利于出膜。   (10)初孵仔鱼全长平均4.78mm。体被黑色颗粒状或星芒状色素,胸鳍叶状,细长,尾鳍鳍条明显。口凹、肛门明显,半规管明显。眼黑色,能不时转动,鼻孔深凹。刚出膜的仔鱼行动敏捷迅速,在水中可以自由升降。   (11)贝氏高原鳅外周血液中可分辨出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以及血栓细胞,未观察到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其外周血白细胞中仅含有少量的糖原物质和非特异性酯酶,不含脂类,所有血细胞均无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雄性个体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高于雌性,红细胞压积无明显性别差异。贝氏高原鳅部分血液生化指标如ALB、TG、ALT、K、Ca等雄鱼明显低于雌鱼(P<0.05),HDL-C则是雄性明显高于雌性(P<0.05)。GLU、TP、GLB、ALP、LDL-C、CREA、BUN、Cl等无明显的雌雄差异。   综上所述,贝氏高原鳅具有一年繁殖两次,精巢长期保持产精能力,在水温很低的季节繁殖等特点,难以用现有理论予以解释。本文提出了相应假说:贝氏高原鳅的祖先是生活于高海拔地区的,后扩散到低海拔地区,至今既保留着适应高原生活的繁殖策略,又演化出适应低海拔生活的繁殖策略。高原鱼类研究还相当缺乏,还需要从生物地理学、系统演化、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寻找证据,才能揭示更多的高原生物的奥秘。
其他文献
微通道内多相流的流动规律是微化工技术得以发展的基础,但目前学者们对微通道内多相流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了T型、Y型、十字形微通道,而聚焦型微通道内多相流动的报道较少。研
二硫化钼由于其优异的润滑性能已被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但二硫化钼极易在被润滑的金属零件表面起层、剥落,因而在金属表面处理二硫化钼的方法也就成为了近年来固体润滑领域中的研究热点。本论文的目的在于寻找更为简单经济,且可制备出较厚润滑膜的方法,初步探究采用热分解法在金属表面合成二硫化钼润滑膜的方法。首先通过酸化硫化钠与钼酸钠作为反应试剂制备三硫化钼,然后将制备出的三硫化钼均匀涂敷在铝、不锈钢、白口铁、黄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