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流层经向环流变化与对流层天气气候变化的相互影响和联系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流层中大尺度经向环流Brewer-Dobson环流(BD环流)在平流层对流层相互作用以及物质能量交换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变化也与诸多平流层和对流层过程存在联系,且对对流层天气气候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本论文利用多种再分析资料和模式资料,首先分别研究了平流层经向环流和对流层经向环流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然后分析了平流层经向环流和对流层经向环流之间的协同变化及其联系,最后讨论了平流层BD环流影响地面气压的一种可能机制。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
  (1)首先利用两种再分析资料和两个CMIP6模式的模拟资料,对比了历史和未来不同场景下的中下平流层BD环流上升支宽度和强度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本文研究的历史时段(1979–2014年)几种资料的结果一致表明BD环流强度存在增强的趋势,上升支宽度在下平流层(50hPa以下)变得更窄,在平流层中部(30 hPa–10 hPa)变得更宽。气候模式模拟试验中温室气体增加是造成模式模拟的BD环流强度和宽度变化的主要原因。在RCP8.5情景下(2015–2100年),两个模式模拟的未来BD环流宽度在下平流层一致变窄,在中平流层趋势相反,行星波活动趋势的差异是造成两个模式模拟的上升支宽度变化趋势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在CanESM5模式中,平流层背景风场影响下的行星波向低纬度的辐合加强造成了平流层各层BD环流上升支的变强变窄,CESM2-WACCM模式中低平流层的结果与CanESM5模式结果一致,中平流层北半球行星波在更高纬度的辐合加强,南半球平流层行星波强迫减弱、中纬度重力波强迫增强,分别造成了两个半球BD环流上升支的变宽。分析还表明,BD环流的整体结构随着对流层顶高度的抬升有所抬升,在对流层顶处向上质量通量仍有增加趋势。
  (2)论文接着利用6种再分析资料和6个CMIP5模式的模拟结果分析了Hadley环流强度(HCS)和宽度(HCW)变化之间的联系。分析结果表明,HCS和HCW的长期变化趋势在CMIP5模式中呈负相关关系,但在再分析资料中这种负相关关系并不存在。模式模拟的HCS和HCW的变化趋势与再分析资料中的变化趋势的差异主要是由热带纬向平均势能的产生率G(Pm)的趋势不同造成的。在模式资料中,G(Pm)没有显著的变化趋势,而在再分析资料中有显著的增加趋势,G(Pm)增加趋势掩盖了HCS和HCW的负相关关系。在年际时间尺度上,HCS和HCW的变化在再分析资料和CMIP5模式的模拟资料中都存在负相关关系,两者的协同变化受热带对流层动能变化的约束。
  (3)论文进一步利用ERA-Interim和JRA-55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平流层BD环流和对流层各纬度经向环流间的相互联系。分析结果表明,下平流层(70 hPa)BD环流的上升支增强伴随着Hadley环流热带上升支的增强、中纬度向极分量减弱、Ferrel环流向赤道偏移。BD环流与低纬度Hadley环流的正相关主要出现在北半球的冬季(DJF)和秋季(SON),在BD环流最强的两个季节,这种正相关关系可能受全球尺度质量连续性约束。BD环流增强伴随的Hadley环流中纬度向极分量的减弱、Ferrel环流向赤道偏移出现在DJF季节的南半球、DJF季节北半球以及SON季节南半球。其中,在DJF季节的南半球,BD环流和Hadley环流中纬度向极分量的共同变化是在ENSO信号的调节下产生的,以ENSO暖位相为例,南半球30?S附近上对流层下平流层(UTLS)区域急流的增强改变了波传播的环境,向上向赤道传播的天气学尺度波活动(3波以上)增强,使得南半球下平流层出现EP通量辐合异常、上对流层出现辐散异常,造成下平流层BD环流向极分量的增强、中纬度上对流层Hadley环流向极分量减弱。而在DJF季节北半球以及SON季节南半球,BD环流增强伴随的Ferrel环流向赤道的偏移,BD环流和Ferrel环流二者之间的联动变化受环状模信号的调节,BD环流也可在滞后2个月的时间尺度上影响Ferrel环流。
  (4)论文最后基于ERA-Interim和JRA-55再分析资料,探讨了BD环流通过影响平流层大气质量的空间分布影响地面气压的一种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地面气压的变化,特别是在中高纬度地区的地面气压变化,与平流层BD环流强度的变化密切相关。当450K等熵面上的BD环流上升支增强时,高纬度地区的地面气压增加(60?至极地),相邻中纬度地区的地面气压减小。这种相关在北半球的冬季和南半球的春季最为显著,高纬度地区地面气压的变化滞后BD环流异常约30天。平流层BD环流的异常可导致对流层和平流层内大气质量的输送异常,引起大气质量的空间分布异常。BD环流的增强使得极地平流层大气质量增加,进而导致极地地面气压增加,而中纬度地面气压的减小与该区域对流层大气质量的减少有关。
其他文献
大气边界层是地面和自由大气之间的缓冲过渡层,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确定大气边界层顶的高度,一直是边界层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人们通过多种手段研究大气边界层的演变特征。外场探测与数值模拟是实际应用中经常使用的两种方法。本文利用近地面层的常规气象观测、湍流观测和探空观测以及激光雷达遥感观测手段,得到河北保定、青海大柴旦两个具有典型下垫面特征的大气边界层二维观测数据,同时利用WRF-YSU模式对大气边界层
学位
降水和潜热是地球能量和水循环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地球系统能量平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探究降水和潜热的三维结构是理解云微物理过程的关键。另一方面,气溶胶可以充当凝结核促进降水的形成,进而对降水和潜热产生影响,因此近些年来气溶胶对降水和潜热的影响逐渐成为大气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由于目前京津冀地区污染较为严重,与之相对应的气溶胶排放会对降水和潜热产生影响,从而导致它们廓线特征的变化。针对这一问题,本
学位
青藏高原东坡是传统的极端降水高发地,同时该地区地形复杂多变,强降水极易造成各种次生灾害,困扰民众生活,因此研究青藏高原东坡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依据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形海拔高度特征,将高原东坡(28°N-32°N,100°E-106.5°E)按地形高度划分为A-D四个区域;利用热带降水测量任务卫星(TRMM)测雨雷达(PR)探测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再分
学位
为了实现通过多普勒雷达资料得到三维的降水场数据,本文联合GPM/DPR资料和国产的天津CINRAD地基雷达资料,引入支持向量机算法(SVM),得到一种基于雷达资料的三维降水率反演模型,并与Z-I反演模型和区域最优化Z-I反演模型进行了对比。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第一,筛选出2017年到2019年5月至9月内GPM/DPR与天津CINRAD共同探测到的所有降水个例。第二,利用几何匹配法将GPM/D
学位
闪电始发和先导等过程一直是闪电物理研讨的前沿热点。本文基于广州慢电场连续观测阵列系统获取的雷暴数据,结合粤港澳闪电定位和气象雷达资料,对地闪过程进行了分析。同时对粤港澳闪电定位系统的地闪回击定位效率进行评估,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对首次回击在雷暴核不同位置处的地闪过程分析,发现在不同雷达回波区域的初始击穿脉冲簇和首次回击电流有明显差别。在强雷达回波区域的53例地闪过程,其IBP持续时间(TD)、I
学位
随着气候变暖的持续以及辽宁地区葡萄种植业的迅猛发展,对葡萄灾害风险的区划以及未来预估的需求增加。本研究以辽宁省为研究区域,以葡萄为研究对象,首先对CMIP5统计降尺度多模式进行评估优选,选取模拟未来RCP4.5情景下极端气候较好的模式;分析历史及未来RCP4.5情景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气温和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和周期变化;进一步制定葡萄日灼及晚霜冻风险指标,指出历史及未来RCP4.5情景下葡萄日灼和晚
学位
下垫面是低层大气运动的边界面,影响着地球系统陆-气界面的能量收支和物质交换过程。固态下垫面上的地表颗粒物作为大气气溶胶的主要来源之一,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环境状况和人体健康等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历时3年在我国北京市、甘肃省兰州市和湖南省张家界市等16个地区开展地表颗粒物样本采集工作,揭示了道路沉积物、农田土壤和沙漠沉积物的粒度分布、氧化物和重金属含量的差异。结合样本采集结果和文献数据,重构了一套我
学位
学位
通过对1979-2018年NINO3.4指数和第二年夏季西北太平洋(WNP)降水异常的分析发现,厄尔尼诺强度与第二年夏季WNP降水异常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拉尼娜并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分为东部型和中部型以后发现,东部型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次年夏季WNP降水的影响不对称,东部型厄尔尼诺强度与次年夏季WNP降水异常为负相关关系,而东部型拉尼娜与次年夏季WNP降水异常关系并不显著。相反
学位
雷暴是一种伴有闪电和降水的强对流天气过程,在全球能量和水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闪电作为雷暴天气中一种重要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对电力、交通、广播、通讯、石油、化工、航空和航天等都有重要影响。亚洲夏季风与青藏高原的相互作用,使得高原和整个亚洲季风区的雷暴和闪电活动都非常活跃,并表现出独特的区域性特征。本论文利用16年(1998~2013年)TRMM卫星观测资料,研究了亚洲季风区闪电与雷暴活动的气候特征,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