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大鼠海马GABA能中间神经元的动态变化及突触重建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rple6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   颞叶癫痫是主要的难治性癫痫类型之一,发病人数日益增多,但其病因未明、发病机制不清、诊断困难、治疗效果差,已逐渐成为危害我国人群公共健康的一种主要疾病。但迄今为止其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目前国内外学者较为公认的是颞叶癫痫发作可能由于海马区和齿状回区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环路重组,导致对神经元的兴奋抑制不平衡。苔藓纤维出芽导致的异常兴奋性突触环路研究较多,但它并不足以解释慢性自发性痫性发作的原因;而构成抑制性神经环路的GABA能中间神经元逐渐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已有的研究发现:痫性发作早期出现部分GABA能中间神经元脱失,后期在海马和齿状回区则存在轴突出芽。但总体而言,国外已有的对GABA能中间神经元的研究范围较片面,结论亦存在较大争议。因此对GABA能中间神经元在颞叶癫痫模型中的早期缺失和后期的轴突出芽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本课题组前期工作中利用免疫组化探讨了SS、NPY两种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变化,本研究在此基础上继续对不同中间神经元的亚类进行深入探讨。   方法:   1.模型制作与分组:健康雄性SD大鼠(6-8周龄)18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n=105)和对照组(B组,n=75),每组又随机分为5个亚组(A1-5亚组,n=21;B1-5亚组,n=15)。A组颞叶癫痫模型制作采用氯化锂加匹罗卡品腹腔注射法;B组大鼠腹腔注射等量无菌生理盐水。根据Racine标准判定癫痫发作的程度。选取痫性发作后1d、7d、15d、30d、60d为研究时间点,海马CA1区、CA3区、齿状回为研究部位。   2.不同时间点行尼氏染色、NeuN免疫组化观察海马病理改变。   3.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时间点不同区域钙结合蛋白CB、PV阳性中间神经元数目变化及轴突出芽。   4.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时间点不同区域神经元NeuN的数量变化,免疫荧光双标记法检测SS/NPY与NeuN的共表达,进一步观察SS、NPY中间神经元及其轴突的动态变化。   结果:   1.实验组大鼠腹腔注射氯化锂-匹罗卡品后,SE诱发成功率为80%,死亡率为10.7%,模型成功率为71.4%。   2.尼氏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海马神经元缺失以SE后7d和60d最为明显。除齿状回颗粒细胞缺失相对较轻外(P<0.05),CA区域锥体细胞和门区神经元均显著减少(P<0.01)。   3.CB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阳性神经元CA1区锥体细胞亦部分表达CB,但相对于中间神经元染色很浅。SE后CA1区CB阳性神经元持续下降(P<0.05)。CA3区CB阳性神经元无明显变化。门区CB阳性神经元在1d时降至最低(P<0.05),然后有所恢复。SE15d后,CA1区辐状层出现CB染色的纤维。   4.实验组大鼠海马门区PV阳性神经元在SE后早期无明显变化(P>0.05),慢性期时下降(P<0.01)。海马CA1区PV阳性神经元在SE后15d时开始明显增多(P<0.01),可见相应增多的PV阳性纤维;海马CA3区PV阳性神经元在SE后即持续增多,至60d时最多(P<0.01),并可见相应增多的PV阳性纤维。   5.NeuN免疫组化显示:SE后门区和CA3区锥体细胞层、CA1区锥体细胞层显著减少(P<0.01)。齿状回外分子层细胞数目无显著变化,齿状回颗粒细胞、CA3区辐状层及腔隙分子层缺失相对较轻(P<0.05)。SE后60d变化最为明显,CA1区锥体细胞基本消失(P<0.01),但在CA1区的起始部位的各层NeuN免疫阳性神经元相对保留,始层和辐状层数目甚至超过正常,神经元形态各异,排列不齐。   6.免疫荧光双标结果显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时期均可见双标记的SS中间神经元,在门区7d时减至最低;CA1区始层在SE后15d逐渐增多,30d、60d时均超过正常水平,60d时CA1全层可见增多的双标记SS中间神经元;CA3区7d时减至最低,后始层双标记的SS神经元逐渐恢复。NPY变化情况与SS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各时段CA3区双标记的NPY阳性神经元数目无明显变化。   结论:   1.同一类不同中间神经元在海马同一部位存在选择性易损性;同种中间神经元在海马不同区域易损性亦不同。中间神经元在海马的动态变化大致有如下几个特点:1)CA1区致痫后中间神经元数量下降,慢性期有所恢复,甚至超过正常;2)CA3区改变相对不明显;3)门区则下降。   2.各亚型GABA能中间神经元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轴突出芽,尤其是SE后60d海马CA1区全层出现大量增加的SS染色的纤维,可能部分来自于CA1区始层和辐状层增多的神经元,并在海马CA1区临近区域内构成病理性抑制性突触环路,从而在癫痫的发生和慢性期自发发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背景与目的:   正常海马结构存在着主细胞(锥体细胞和颗粒细胞)介导的兴奋性回路和非主细胞(GABA能中间神经元)介导的抑制性回路。兴奋性回路被研究得较多,而有关抑制性回路的研究相对较少,以上两种回路的异常可能与颞叶癫痫的发生和自我修复密切相关,具体机制目前仍不清楚。虽然目前已有大量关于兴奋性回路重组的报道,但颞叶癫痫中兴奋性主细胞的突触联系变化仍不太清楚;而有关GABA能抑制性回路重组尤其是颞叶癫痫慢性自发发作期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突触重建的研究则非常有限。神经定位示踪技术可以帮助我们从整体水平系统地观察神经元的突触联系变化,对于中间神经元的定位示踪研究可以深入了解颞叶癫痫中抑制性回路的异常及突触改变。迄今国内外有关颞叶癫痫海马GABA能中间神经元突触联系的神经示踪研究极少。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海马CA1区SS阳性中间神经元之间可能存在异常的抑制性突触联系,本研究即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海马不同区域及不同亚类中间神经元的突触重建状况,以期明确颞叶癫痫大鼠海马抑制性回路的构成。   方法:   1.模型制作与分组:健康雄性SD大鼠(6-8周龄)8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n=40)和对照组(B组,n=40)。A组颞叶癫痫模型制作采用氯化锂加匹罗卡品腹腔注射法;B组大鼠腹腔注射等量无菌生理盐水。根据Racine标准判定癫痫发作的程度。   2.SE后60d左右,利用立体定位仪在活体内注射逆行性示踪剂荧光金(Fluoro Gold,FG)至海马CA1、CA3区,对照组大鼠亦于同一时期注射等量FG至海马同一区域,术后常规喂养7-10d后灌注取材。   3.FG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致痫后大鼠海马异常兴奋性突触联系。   4.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FG的分布,免疫荧光双标记法检测SS/NPY与FG的共表达情况,观察致痫大鼠海马异常抑制性突触联系。   结果:   1.实验组40只大鼠经腹腔注射匹罗卡品后,5只致痫失败,4只因抽搐致死,模型成功率77.5%。   2.FG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注射区域内可见大量FG免疫阳性神经元,注射区呈内外两带;FG注入大鼠海马CA1区,实验组远离注射部位的CA1区、CA3区锥体细胞被大量标记,海马下托亦发现有FG标记的锥体细胞,对照组未见;始层可见少量FG标记的非主细胞,门区亦可见FG标记的非主细胞,而对照组均未见。FG注入大鼠海马CA3区,对照组及实验组CA3区全层、门区锥体细胞均可见大量FG标记,实验组中CA1区部分锥体细胞被FG标记,对照组未见;对照组齿状回颗粒细胞层部分被标记,而实验组中未见;对照组及实验组门区、CA1区远离注射部位的始层均存在FG标记的非主细胞,对照组1m层偶见非主细胞呈FG阳性。   3.SS/NPY与FG免疫荧光双标记染色显示:SS与NPY的荧光双标染色结果类似。FG注入CA1区后,实验组大鼠CA1区远离注射部位处、CA3区、门区均有FG标记的SS/NPY中间神经元,而对照组未见;FG注入海马CA3区,实验组大鼠门区有双标记的中间神经元,对照组未见。   结论:   1.颞叶癫痫大鼠海马慢性期CA1区锥体细胞之间、下托-CA1区、CA1-CA3区存在异常的兴奋性联系,可能构成兴奋性回路重组,导致海马持久的超兴奋性。   2.颞叶癫痫慢性期CA1区中间神经元之间、CA3-CA1区、门区-CA1区、门区-CA3区存在异常的抑制性神经网络。这种与轴突出芽密切相关的回路重组,可能在颞叶癫痫慢性期的自发发作中起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目的探究不同时相亚低温治疗(MTH)对不同心肺复苏(CPR)兔模型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CAS)心、脑功能的影响,为PCAS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55只健康雄性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别制作
由耶鲁大学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了一种有前景的新联合免疫疗法,可提高机体对抗慢性病毒感染和癌症的能力。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3月23日的《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
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作为能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人类社会共同难题的公认解决方案,已成为重要的能源组成部分.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中国并网风电装机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目的:超声术前准确估测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eft Y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Index,LVEDI)对评估TOF的严重程度、术式的选择
学位
【摘 要】 目的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临床效果。方法72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治疗组,对照组采用放化疗治疗手段,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的治疗,考察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和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临床上值得推广。  【关键词】 放化疗;食管
目的:脑血管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脑卒中会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和身体残疾,由于大脑对受损神经功能的修复作用有限,有关轴突再生和突触重塑与神经功能恢复的关
本文提出了股票期权功能性作用的概念,常被当作激励手段的股票期权实际上只有功能性作用而没有激励作用。期股激励是比较有效的长期激励方式。 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