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胃癌是我国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肿瘤之一。目前化疗已成为进展期胃癌、术后复发转移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近年来,众多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非甾体类药物(NSAIDs)对乳腺癌、呼吸系统肿瘤、消化道肿瘤及泌尿系统肿瘤等有一定的预防治疗作用,其主要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肿瘤细胞中环氧合酶-2(COX-2)和脂氧合酶的表达有关。选择性的COX-2抑制剂如塞莱昔布能降低COX-2的表达发挥抗肿瘤活性。Fas系统是引起细胞凋亡的主要途径之一,细胞上表达的Fas与Fas抗体(Fasantibody,Fas Ab)或FasL相互作用后,可以使Fas所在的靶细胞凋亡,激活Fas高表达的途径可以诱导胃癌凋亡增加。目前国内外关于选择性的COX-2对胃癌细胞影响的研究并不多。目的:本研究通过测定在塞莱昔布及氟尿嘧啶干预下的小鼠前胃癌细胞(MFC)615小鼠原位移植瘤中COX-2、Fas的表达,以探讨环氧合酶-2抑制剂及联合氟尿嘧啶对胃癌的影响。方法:1小鼠前胃癌细胞615小鼠原位移植胃癌模型的建立。小鼠前胃癌细胞(MFC)细胞株复苏后取生长状态良好的细胞于615小鼠背部皮下接种。取传代6次后的MFC实体瘤组织块,接种于615小鼠胃壁内,从而建立胃癌615小鼠原位移植模型30个。2塞莱昔布及氟尿嘧啶对MFC615小鼠原位移植胃癌模型的干预。615小鼠MFC原位移植后7-9天,上腹部可触及3~4mm直径硬结,表示MFC615小鼠原位造模成功,开始给予塞莱昔布(25mg/kg)灌胃及氟尿嘧啶(50mg/kg)腹腔注射。观察各组小鼠精神状态、进食饮水、活动、体重等情况。干预三周后处死615小鼠后称瘤结节重量,抑瘤率的计算按公式抑瘤率(%)=(对照组平均瘤重量﹣实验组平均瘤重量)/对照组平均瘤重量×100%计算。3塞莱昔布及氟尿嘧啶对MFC615小鼠原位移植瘤细胞COX-2蛋白和Fas蛋白表达的情况。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胃肿瘤组织(塞莱昔布组,塞莱昔布联合氟尿嘧啶组,原位移植对照组)中的COX-2、Fas的表达。4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x士s)表示,组间比较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后采用单因素的方差分析,用SNK法进行两两比较。免疫组织化学阳性率应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1小鼠前胃癌615小鼠皮下移植瘤及原位移植模型的建立。MFC皮下移植第一代2只615小鼠背部接种MFC细胞悬液5~6天后,接种部位皮下可触及2-3mm直径硬结,8~10天肿瘤增大至直径10mm。皮下移植瘤随着鼠间传代次数的增加生长速度逐渐减缓,皮下移植瘤长至直径10mm需要的时间8~18天。第六代皮下移植瘤长至直径10mm需要16~18天。第二代皮下移植瘤失败一只。组织块皮下移植鼠间传代每次两只,12只615小鼠组织块皮下移植成瘤率达到91.67%。鼠间传代六次后皮下移植瘤瘤体稳定,无自然消退,能良好地适应615小鼠体内环境。遂取传代六次后的皮下移植瘤进行原位移植。原位移植动物模型在7~9天左侧上腹部可触及3~4mm直径硬结,表示原位造模成功。30只615小鼠原位移植全部成功。随机分为塞莱昔布组,塞莱昔布联合氟尿嘧啶组,原位移植对照组,每组10只。2塞莱昔布、氟尿嘧啶对小鼠前胃癌细胞原位移植615小鼠行为学变化的观察。荷瘤鼠一般情况分组治疗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用药的过程中,塞莱昔布+氟尿嘧啶组小鼠有轻度呕吐,精神状态较好,反应较灵敏,正常进食水。塞莱昔布组进食水稍减少,未发现呕吐,活动较前迟钝,体重减轻不明显。对照组小鼠随着移植瘤结节的逐渐长大,进食饮水减少,活动减少,明显消瘦,精神差,反应迟钝。3塞莱昔布及氟尿嘧啶对MFC615小鼠原位移植瘤的影响3.1用药前各组小鼠移植瘤大小基本相同,实验结束取瘤时原位移植对照组,塞莱昔布组,塞莱昔布联合氟尿嘧啶组的体积分别为982.76±79.06mm3,325.96±67.22mm3,92.57±43.68mm3;塞莱昔布组,塞莱昔布联合氟尿嘧啶组肿瘤体积抑制率分别为66.83%,90.58%;与对照组相比,塞莱昔布组,塞莱昔布联合氟尿嘧啶组肿瘤体积抑制率均明显升高且均有显著差异(p<0.01)。与塞莱昔布组相比,塞莱昔布联合氟尿嘧啶组肿瘤体积抑制率显著升高且有显著差异(p<0.05)。3.2原位移植对照组,塞莱昔布组,塞莱昔布联合氟尿嘧啶组的瘤重分别为1.64±0.11g,0.74±0.13g,0.38±0.08g;塞莱昔布组,塞莱昔布联合氟尿嘧啶组瘤重抑瘤率分别为54.57%,76.55%,与对照组相比,塞莱昔布组,塞莱昔布联合氟尿嘧啶组抑瘤率均明显升高且均有显著差异(P<0.01)。3.3大体形态学观察,肿瘤呈实体性生长,瘤体包膜不完整,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对照组原位移植瘤切面灰白色,中央无明显坏死灶;光学显微镜下仅可见点状坏死灶。塞莱昔布组和塞莱昔布联合氟尿嘧啶组瘤体切面灰白色,无光泽,中央可见散在大小不等的坏死灶,坏死灶边缘可见残余瘤体。光学显微镜下,中心可见大片细胞坏死,其内可残留少量尚未坏死的瘤细胞。体积大小不等,胞核异型多见。4塞莱昔布、氟尿嘧啶对MFC615小鼠原位移植瘤细胞COX-2蛋白及Fas蛋白表达的影响4.1COX-2蛋白主要在癌细胞浆中表达,塞莱昔布组,塞莱昔布联合氟尿嘧啶组,原位移植对照组阳性表达分别为,20.0%,10.0%,70.0%。经卡方检验,三组阳性表达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9.3,P<0.05)。与对照组相比,塞莱昔布组和塞莱昔布联合氟尿嘧啶组COX-2阳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与塞莱昔布组相比,塞莱昔布联合氟尿嘧啶COX-2阳性表达率没有显著性差异。4.2Fas蛋白主要在癌细胞浆中表达,塞莱昔布组,塞莱昔布联合氟尿嘧啶组,原位移植对照组阳性表达分别为,60.0%,90.0%,10.0%。经卡方检验,三组阳性表达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13.1,P<0.01)。与对照组相比,塞莱昔布组和塞莱昔布联合氟尿嘧啶组Fas阳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1采用615小鼠皮下接种MFC细胞悬液,反复鼠间传代后的肿瘤组织块接种于615小鼠胃壁的方法建立起来的原位移植瘤模型,操作上具有良好的可控性和对比性,移植成功率较高,成瘤时间短,更接近真实病理状态。2应用塞莱昔布干预能抑制原位移植瘤的生长,镜下显示肿瘤细胞坏死,联合应用氟尿嘧啶,效果更明显。3应用塞莱昔布干预后,原位移植瘤细胞的COX-2蛋白的表达减少,抑制了肿瘤细胞的增殖,Fas蛋白表达增加,促进了肿瘤细胞的凋亡。其机制可能与COX-2表达降低,Fas上调有关。4塞莱昔布联合氟尿嘧啶能降低原位移植瘤中COX-2蛋白的表达,但与单用塞莱昔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