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丽丝·门罗(Alice Munro)作为首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加拿大作家,其创作形式主要为短篇小说,这也是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首次将该奖项颁发给短篇小说。发表于2012年的《亲爱的生活》是门罗的最新短篇小说集,也很有可能是最后一部作品。门罗希望读者在阅读其作品时就像逛一座房子似的,没有先后,随意地穿梭于走廊和各个房间,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房子外面的世界,这其实正体现了门罗在创作中对空间的巧妙构建。 门罗作品的叙事技巧一直以来都是学者的关注点,但无论是借助于经典叙事学还是后经典叙事学,研究视角基本局限在时间维度。本文采用加布里尔·佐伦的空间叙事理论,分析门罗在《庇护所》、《湖景再望》以及同名短篇《亲爱的生活》三篇短篇中是如何建构起叙事空间并凸显其广博的人文社会关怀。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引言部分首先介绍了作家爱丽丝·门罗及其最新作品《亲爱的生活》。然后分析了门罗作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指出目前有关门罗作品的空间叙事研究十分有限。最后论及了空间叙事理论的产生背景及本文将要采用的加布里尔·佐伦的相关理论。 第二章从地志空间层面论述了三篇短篇中一系列对比的地志空间。《庇护所》中屋内屋外这一空间对比折射出主人公在社会空间中的参与度;《湖景在望》中梦境与现实的空间反差体现了主人公现实中禁锢的心理空间;《亲爱的生活》中城镇和乡村这一组空间对比则突出了夹在二者之间的边缘地区边缘人物的无力挣扎。 第三章从时空体空间层面分析了三篇短篇在共时和历时两种关系下展现出的时空体空间。在共时关系中,《庇护所》中相对静止的角色和《亲爱的生活》中相对动态的角色都是人物和所在空间互动的结果。在历时关系中,《湖景再望》中主人公的梦中移动轨迹则是各种力量交汇的结果。 第四章从文本空间层面探究了三篇短篇因文本语言、线性顺序和视角的选择而呈现出的不同文本空间。在这个层面,《庇护所》中通过对“庇护所”和其所在社区及更广阔的整体空间的先后顺序安排揭示了女主人公完全与外界隔绝的社会现实;《湖景再望》中通过“前景”和“后景”的不断转换展现了女主人公在梦境中的无助和对现实的逃离;《亲爱的生活》中则通过语言的选择实现了边缘地区空间的详细呈现。 第五章阐释了门罗空间叙事策略的社会意义。在《庇护所》中门罗通过构建屋内屋外这一组对比空间以及相对封闭空间对人物的禁锢,揭示了男女不平等这一社会现实,旨在提高女性的自我意识;在《湖景再望》中门罗通过构建梦境现实这一组对比空间以及梦境中不同建筑作为时间的标志物揭示了老年人的无助和迷失,旨在强调老年性社会问题的重要性;在《亲爱的生活》中门罗通过构建出夹在城镇和乡村之间的边缘地区这一独特空间以及人物记忆的空间性揭示了一些特殊社会群体的孤立生活,旨在呼吁社会给予这些弱势群体更多的关注。 结语部分总结了全文的论述:作为当代短篇小说大师,门罗紧跟“空间转向”这一时代趋势,在其最新作品中充分运用了空间叙事策略,无论是构建出各类对比空间还是巧妙地利用空间推动叙事,塑造人物,都为其传达广博的人文社会关怀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