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东风水库中不同形态汞迁移转化规律的初步探讨

来源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ure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欧和北美的研究发现水库是典型的汞敏感生态系统,新建水库而引起的鱼的甲基汞污染问题已经受到科学家的高度重视,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本论文以乌江流域上游的东风水库为研究对象,于夏季(2007年8月)、冬季(2007年12月)和春季(2008年4月)分别对水库不同深度分层水体、沉积物间隙水、沉积柱剖面中不同形态汞的含量、分布特征以及迁移转化规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结果发现:   1.东风水库水体中各种形态汞浓度均表现出季节性变化。总汞(THg)浓度变化范围为1.1-2.3ng/L,平均为1.6ng/L;溶解态汞(THg)浓度变化范围为0.3-1.3ng/L,平均为0.6ng/L;颗粒态汞(PHg)浓度范围为0.3-1.5ng/L,平均为0.8ng/L;活性汞(RHg)浓度范围为0.2-0.6ng/L,平均为0.4ng/L;总甲基汞(TMHg)浓度变化范围为0.04-1.01ng/L,平均为0.27ng/L;溶解态甲基汞(DMHg)浓度变化范围为0.03-0.48ng/L,平均为0.12ng/L;颗粒态甲基汞汞(PMHg)浓度范围为0.01-0.7ng/L,平均为0.16ng/L。   2.东风水库水体颗粒态总汞与总汞呈极显著相关,说明东风水库水体的颗粒态汞强烈影响着总汞迁移和分布。水库水体总甲基汞与溶解态甲基汞汞和颗粒态甲基汞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线性相关,证明水库水体中的甲基汞的产生和迁移与溶解态甲基汞和颗粒态甲基汞均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水体甲基汞与总汞之间并不存在相关性。   3.东风水库水体夏季溶解态汞、活性汞、溶解态甲基汞浓度均远高于冬春两季,除了外源异重径流输入的影响外,很大程度与夏季水库底部缺氧环境密不可分。沉积物释放大量吸附的汞进入水体,造成水体溶解态汞、活性汞、溶解态甲基汞的升高。   4.东风水库沉积物间隙水中总汞和甲基汞浓度出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夏季大于冬春两季。沉积物甲基汞的浓度分布与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相关性明显(r=0.219*n=133)。东风水库沉积物中甲基汞的含量随沉积物深度增加浓度梯度不明显。   5.东风水库沉积物总汞含量基本没有季节变化,浓度变化范围为97-354ng/g,平均为180ng/g。东风水库沉积物中总汞含量大大高于其他未受污染地区水库沉积物中总汞含量。甲基汞含量变化范围为0.1-5.5ng/g,平均为2.lng/g。   6.东风水库沉积物间隙水中总汞、甲基汞浓度均显著高于其上覆水体的总汞和甲基汞的浓度,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浓度梯度,沉积物中总汞和甲基汞的释放是水库水体的重要来源。
其他文献
南极地区气候变化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区和敏感区,是现代全球气候环境变化预警的理想观测点。南极冰盖是反演古气候环境的极好记录载体。Dome A作为南极冰盖最高点,是地球上最
过去几年,普遍看到多数企业都在加速抢滩县级市场,毫无疑问,县级市场已经成为当期厂商营销变革的核心点之一。所以,此时谈到直管县级市场,是希望代理商不能再将县级市场做为
本文所研究的内容是基于“高产、高效、优质”的生态农业发展之路的思想,重点研究土壤中元素的丰度、存在形式和空间分布,以见微而知著的地球化学思维进行系统分析,这既是地球化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与人民需求不断的增长,城市化进程步伐的日益加快,人们越来越多地向城市集中,这些繁荣进步的表现从另一面带来了安全的压力,地震安全问题是不可忽视的,地震
我分公司第一铝矿主要负责铝土矿的开采工作,在岩石剥离生产过程中,使用的主要铲装设备为上世纪80年代末太原重机厂生产的WK-4电铲,从多年的运行情况来看,这种设备偶尔会发生
该论文针对油气二次运移优势通道研究中存在的难题,探讨如何应用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方法,定量分析油气二次运移的机理和过程,为估算油气在运移通道中的残余量和长距离运移,指
以重庆市为调查研究对象,采取实地调查和文献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对重庆市的人为汞源进行详细的调查,并应用排放因子法对各种人为源的排汞量进行初步估算。旨在列出排放清单。同时
“儿时对春节最深刻的记忆,就是和长辈一起热热闹闹地准备年货。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大年初二上午,
本文以湖南省东洞庭湖流域为研究区域,范围包括岳阳、湘阴、临湘、泪罗、长沙、浏阳等地。本论文以镉等重金属为研究主线,兼顾其它重金属和似金属元素Hg、Cu、Zn、Ni、Cr系统研
西藏山南地区位于冈底斯成矿带东段南缘,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但区内研究程度较低且较为零散,缺乏系统的归纳和整理。论文通过野外采样和调查,室内实验测试和分析,在对西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