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维吾尔族民族认同研究——以桃源枫树回维村为例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3981973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维吾尔族是湖南八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在湖南已有630多年生息与繁衍的历史,其先世在历史上曾居住在我国的西域,由于历史发展的特殊原因,他们在明朝时迁到湖南,且拥有皇帝赐的姓氏--“翦”姓。湖南维吾尔族由于远离新疆主体民族,受当地特定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影响,他们在文化上发生了很大的变迁,已形成一套适应当地环境的生计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文化模式。由于与当地其他民族的交往和通婚,他们在“维吾尔族第二故乡”早已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多民族社区文化格局。但湖南维吾尔族却并没有消融到当地其他民族之中去,且保持着较强的本民族认同感,他们的民族认同究竟是什么样的状况呢?这引起了笔者极大的兴趣。   为此,本研究以湖南桃源枫树维吾尔族回族乡回维村的村民为研究对象,运用巴斯的族群边界理论来探讨湖南维吾尔族的民族认同。通过研究,本论文得出了以下结论:首先,湖南维吾尔族身份的认知来源于国家实施积极的民族识别政策。民族识别前,回维村没有“维吾尔族”一词,只有回汉之分。民族识别后,翦氏族人被识别为维吾尔族,并逐渐建构了本民族的认同。历史记忆是湖南维吾尔族民族认同建构的原生情感要素。族内精英主导的一系列活动进一步增强了湖南维吾尔族的民族认同。其次,民族的延续取决于边界的维持。湖南维吾尔族和周围的汉族与回族保持着清晰的界限。湖南维吾尔族与汉族的边界主要表现于外在客观文化特征,与回族之间的边界则是民族识别之后主动建构出来的。最后,湖南维吾尔族和周围的民族关系友好,文化同质性比较强,但他们却仍然有着自己的民族认同感,出现了“融而未合,和而不同”的文化现象。笔者认为,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可以解释这一现象。中国各民族群体在文化上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湖南维吾尔族所呈现出的文化现象,是在历史的变迁中与周围其他民族相互融合的结果,同时是中华文化多元性的体现。另外,笔者认为,无论是族群认同的客观特征论还是主观认同论,都不是完全对立的,各有其可取之处。客观特征论指出族群可被观察的内涵,主观论描绘族群边界。在中国,由于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族群间交往频繁,文化相互影响的可能性较大,族群认同现象错综复杂,具有多样性。所以,在研究族群认同时这两种观点都应作为参考。笔者还认为,在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非同一性的现象,不仅是民族发展的正常过程,亦不会影响民族认同的维系与本民族的发展。
其他文献
盛会盛典--检阅创新成果;rn再接再厉--建设创新行业.rn12月10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建设科技自主创新报告会暨表彰大会”盛大举行,首批“中国建设科技自主创新优势企业”
Aerospace manufacturing SMEs are continuously facing the challenge on managing their supply chain and complying with the aerospace manufacturing quality standar
湖南电视台公共频道党总支始终把党组织建设与推动事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通过抓好党建,为广电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2003年,湖南电视台公共频道创办,党总支提出了“
When designing a complex mechatronics system, such as high speed trains, it is relatively difficult to effectively simulate the entire system’s dynamic behavio
情感教育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突破,它通过对学生情感的教学引导,强调了学生对情感的认知。就目前在英语教学中遇到的难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以情感教学理论为基础,从而提升小学英
本文主要对GPS RTK技术在地质勘探工程测绘工作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给地质勘探人员提供参考.
近年来,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如火如荼,虽然部分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未能把握市值管理的本质,很多上市公司在市值管理的热潮中迷失方向:把市值管理简单的理
2003年SARS疫情以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投入,逐步规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技术,旨在提高应对能力。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殊性和突发性,一旦发生,
德国侵权法上的与有过失制度涉及到侵权责任应当如何进行分配的问题,其本质就在于当受害人未尽到对自己利益的合理照顾或保护,以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同加害人侵害行为相结合,
信息时代下,网络购物和消费十分普遍且已成为许多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市民社会商事交往的重要方式,以电子形式订立合同、达成交易的情况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