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区空间结构变化与大都市协调发展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waiyun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都区空间结构变化与大都市协调发展研究区域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张少平指导教师杨明洪大都市是一个大型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空间结构变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带动区域实现协调发展的有效载体。2001年《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对成都空间结构布局和功能定位做了统筹规划,使成都空间结构演化曰益加快,大都市协调发展程度不断提高。本文在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大都市、空间结构、协调发展等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因子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图表分析法等方法对成都空间结构演化与大都市协调发展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文章共分为四个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意义、研究思路方法和研究的不足之处。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介绍了大都市的理论与成都大都市实践,包括大都市概念内涵、界定方法和重要意义,成都大都市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现状等内容。第三部分包括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分析了成都空间结构变化和空间协调发展的现状,以及空间结构变化对协调发展的影响。该部分详细论述了成都空间结构演化的动因、特征、人口和产业等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方面,并以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成都大都市人民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协调程度,进而运用空间结构演化来说明成都大都市协调发展的现状。第四部分包括第六章,主要针对成都空间结构演化的非协调性,提出了成都大都市协调发展的对策。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强调以人口空间结构和产业空间结构两大主要内容来定义城市空间结构,反对单纯以城市土地结构来定义城市空间结构的传统看法:以非农化水平和地区经济联系为主要指标界定成都正在建设中的大都市的范围;提出成都核心区与外围区县产品购买力差距扩大、纵向行政管理模式明显地限制市场空间合理化结构的负面作用、行政区划的过多变动伤害空间结构的必要稳定等有关现存问题的看法;提出了未来应对空间结构的协调发展提供具有立法效应的稳定的政策保障、实现核心区产业空间结构的调整与旧城改造、新城建设合理配套良性互动、坚持与完善成都区三个层次的划分;明确区分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国土规划的范围、任务、功能;适当保持区划的稳定性等有关成都进一步协调发展的对策。
其他文献
<正>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以骶髂关节和脊柱关节慢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我国AS的患病率约为0.26%.本病在青壮年男性中最常见,发病高峰年龄为20岁~30岁。本病早期常
走向新三峡──三峡民间美术发展思考崔毅随着改革开放的的深入,特别是举世瞩目预示着一个新三峡到来的三峡工程的开工建设,给三峡地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使三峡地区迅速成
<正>婴幼儿异位性皮炎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颇为复杂,其中遗传性过敏体质是主要原因之一,约半数发病的患儿和家族成员对某些体内外物质的敏感性往往高于
滨海区域河网密布,傍河路堤十分多见。由于地基十分软弱,沿河路堤在建成过程中各种工程病害如滑移、裂缝等十分常见,并经常导致工期拖延,造价增加。本文针对工作上碰到的一些
分区水泥胶结测井仪(Segmented Bond Tool - SBT)是用于固井质量评价的一种先进的测井技术,目前已在油田生产中进行服务,获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通过对SBT压电片的外形及其几
<正>孵化的优势或竞争力就在于打通行业的两端:一端是加盟的企业与产品,一端是网络与资源。说起孵化器,尤其是在农资行业里说孵化器,往往容易让人联想到可以孵化小鸡、小鸭、
我国生物质能十分丰富,尤其是秸秆,其产量达7亿多吨,相当于3亿多吨标准煤。研究开发高效利用生物质能的技术,不仅可以满足高速发展的国民经济对能源的需要,而且减少了矿物燃
本文采用预设理论,从语用学的角度对人们在法庭交叉询问中如何策略性地使用预设的情况进行了研究,旨在发现预设策略的实现形式,并揭示预设策略对人们在交叉询问中实现辩驳和
目的:研究从胡萝卜榨取汁、浆后所剩残渣提取膳食纤维的工艺及其功能特性,为综合利用胡萝卜资源、提高胡萝卜深加工产品的附加值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果蔬残渣的开发利用提供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