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力机翼型动态失速的模型及流动控制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qingwa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平轴风电机组大型化发展和复杂运行环境使叶片高度非定常的流动状态更加明显,叶片会经历动态失速过程,导致更高的升力损失和疲劳载荷,并使实际功率预测不准确,因此需要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动态气动评估模型。然而,用于评估翼型动态气动特性的模型主要源于直升机螺旋桨的相关研究,在风力机的应用中并未得到充分验证。同时,出于提高叶片环境适应性和增功增效的需要,流动控制附件涡流发生器应用广泛,但目前缺乏关于考虑涡流发生器影响的气动模型研究。基于建立适应大型风电叶片气动载荷预测模型和研究涡流发生器动态流动控制机制的需求,本文围绕风力机翼型及安装涡流发生器的动态失速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采用实验测试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在空气动力学理论和动态失速半经验模型基础上,提出了涡流发生器流场控制效果的综合评估方法和适用于尾缘失速类型的风力机翼型及安装涡流发生器的动态载荷预测半经验模型。本文主要开展如下工作:为了实现翼型的动态振荡运动,独立设计搭建了翼型动态实验平台,通过伺服电机脉冲信号与信号采集设备同步触发的方法实现不同工况下翼型精确的振荡运动和流场信息采集,控制信号锁定翼型攻角亦可对翼型进行静态测试,用于与动态的对比研究。以DU91-W2-250风力机翼型为研究对象,在表面光滑和安装涡流发生器两种条件下分别进行了不同工况的测试。同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计算工况,对实验流场数据和高频信号进行补充分析。首先,通过静态工况研究掌握翼型失速及涡流发生器静态流动控制的特点,作为后续动态工况的参考。发现翼型在雷诺数为3×105条件下共发生轻失速和深失速两次失速。深失速会导致阻力骤增、升阻比和力矩系数骤降,翼型的压力中心改变。涡流发生器可以有效推迟翼型轻失速的发生,延长升力系数线性段的攻角范围。但涡流发生器在翼型深失速区不再有抑制分离的作用。此外,涡流发生器的安装会增加形状阻力,在设计应用涡流发生器时,应通过优化外形和安装位置减少安装带来的额外阻力。然后,在静态工况的研究结果参考下,通过光滑翼型的动态工况研究发现,动态失速主要表现出延迟效应,当攻角瞬时变化时,流场压力响应有时间滞后,边界层转捩、分离等过程明显晚于静态工况。动态失速发展过程主要概括为四个阶段:流体附着在翼型上;从翼型尾缘处出现流动分离并逐渐向前缘发展;吸力面涡逐渐向尾缘移动并脱落;流体重新附着到翼型上。其中,逆时针涡增长导致升力减小,顺时针涡增长导致升力增加。折合频率越大,动态失速越显著,翼型的非定常气动特性越明显,上仰过程的气动效率越低。翼型的气动阻尼在不同攻角范围内的正负不同,气动阻尼为负时,翼型可能会出现动态失稳。进而,将涡流发生器作为动态失速的流动控制方法应用于风力机翼型,通过安装涡流发生器的翼型动态实验发现,涡流发生器对动态失速能有效抑制。分析其原因在于,流体通过涡流发生器翼尖产生诱导涡引起边界层的扰动,增加翼型边界层的能量,使边界层更能承受逆压梯度。但是,涡流发生器的安装应谨慎设计,不当的安装位置和形状不仅会增加翼型阻力,也会增加翼型动态失稳和失速颤振的可能性。动态失速过程的迟滞效应是一种三维效应。安装涡流发生器会降低流场的非均匀性,有助于抑制吸力面涡的展向运动。基于以上对涡流发生器流动控制效果的研究和深入认识,提出涡流发生器流场控制效果的综合评估方法,从而解决缺少对涡流发生器控制性能定量分析的问题。参数化指标系统包括了静态气动效率、动态气动效率、失速前较大攻角范围内气动力平稳、失速后气动力平稳以及诱导发生失速颤振的安全因素等5个方面共6个参数,能较全面地体现涡流发生器在不同状态、不同攻角下的控制效果,为涡流发生器的优化提供参考。最后,为提高风力机翼型特别是安装涡流发生器翼型气动载荷预测的准确性,根据前文动态失速特点,对已有的动态失速半经验模型进行改进,形成Mod-BLs模型。主要包括改变尾缘失速类型风力机翼型的压力临界判断准则、修正振荡方向改变附近攻角的分离点预测、验证对安装涡流发生器翼型的适用性等。通过对不同工况和不同翼型的验证发现,改进模型对升力系数的预测准确性较好,可以用于风力机翼型与气动附件非定常气动计算。综上所述,本文针对风力机翼型光滑和安装涡流发生器两种状态在动态失速中的气动性能和流场机理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同时为风力机翼型、特别是安装气动附件的翼型的动态气动计算提供可靠模型和评估方法。
其他文献
能源作为现代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伴随着化石能源的大量开采和消耗,能源和环境危机已然成为国民关注的共同话题。社会发展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这与当下的能源结构有着重要的关系。随着“十四五”规划的战略部署,在“碳达峰”“碳中和”总体目标的指引下,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对转变以传统化石能源为主的结构形式起着重要的作用。新能源作为对传统能源的替代和补充
高碱煤低阶煤具有反应活性好、容易燃尽的特点。然而,高碱煤中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含量较高,在热化学应用过程中极易结渣,即使在运行温度相对较低的循环流化床(CFB)中也难以避免,导致其在煤基化学品、合成氨、天然气和电力等产业的应用和推广受到了严重限制。针对高碱煤气化结渣问题,本研究首先对不同煤质高碱煤的结渣特性进行了分析,利用热力学计算软件FactSage7.2得到了液渣随温度的生成曲线,为气化煤种和运
随着电子科技和通信行业的快速发展,5G通讯和高功率密度电子器件等的散热问题更加突出,亟需发展高效低能耗的沸腾强化换热技术。同时,强化沸腾换热技术能有效降低冷却能耗,减少冷却用电和碳排放,对实现“碳达标”和“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大量研究表明,得益于碳纳米材料的优异导热性、化学性能和机械强度,碳纳米材料涂层技术可有效增强表面的沸腾换热性能,是一种高效的强化沸腾相变换热技术,具有较强的工业应用潜力
随着我国供能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入,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自备电厂、燃煤锅炉升级改造或技术更新已成为我国节能减排的重要方向。超临界水煤气化分布式供能技术是实现煤炭高效、清洁和低碳利用极具潜力的技术之一。本学位论文研究煤基分布式供能系统的若干关键问题,主要包括煤化学能与物理能综合梯级利用机理、基于超临界水气化的煤基分布式热电联产系统集成和动力装置低温余热利用系统集成及实验研究等三个方面。在研究分析不同煤气化
热带海洋大气具有高温、高湿、高盐雾的特点,一方面影响海岛和船只的居住舒适度,另一方面更会加剧设备及材料的腐蚀。此外,海岛的交通限制使得能源和资源变得尤为宝贵,依靠电力和耗材的传统新风处理技术变得不再经济。基于上述情况,本文从低品位余热利用的角度出发,以空气除湿脱盐一体化为重点研究对象,从空气除湿脱盐一体化机理与方法、关键过程的实验验证、原理样机的设计与测试、基于一体化技术的系统集成与技术验证四个层
压缩空气储能(Compressed Air Energy Storage,CAES)广泛应用于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中。透平膨胀机为C AES系统的核心部件,其将压缩空气的内能转换为机械能,从而带动发电机做功输出电能。与电厂重型燃气轮机、蒸汽轮机以及航空发动机高压/低压涡轮的工况不同,CAES系统透平具有入口温度较低、膨胀比较高以及变工况运行频率高等特点。然而目前针对储能系统透平膨胀机内部的流动特性及
随着飞机对航空发动机性能要求的不断提升,推动航空发动机一直朝着高推重比、低油耗、高机动性和高可靠性的方向发展。推重比作为衡量航空发动机性能的重要指标,对于飞机的飞行速度、机动性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压气机作为航空发动机关键部件之一,其长度和重量约占发动机整机的一半左右,因此提升压气机级负荷,减少压气机级数,发展结构紧凑的气动布局形式对发动机推重比的提高具有关键作用。压气机级负荷提升的同时,其转子进口
太阳能因其分布广泛、储量丰富、易于获取,是近年来发展最迅速的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利用在快速扩大规模的同时,仍然面临转化效率低、成本高的瓶颈。究其原因,是当前主流的太阳能利用手段对聚光太阳能的最大做功能力利用不佳,从原理上限制了转化效率。挖掘聚光太阳能全光谱的做功潜力,将聚光太阳光子与合适转化路径匹配,或是寻找新的全光谱转化路径,是当前太阳能研究的增效突破口。本文依托“能源有序转化”基础科学中心项目、
储能技术可以促进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有效解决我国能源环境问题。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具有存储容量大、寿命长、不受地理环境限制等优点,是一项极具发展前景的储能技术。压缩机是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核心设备,其性能对整个系统效率和储能经济性有着决定性影响。不同于普通工业中通常在设计工况附近运行的压缩机,储能系统压缩机需具备在较宽流量、压比范围内高负荷高效率运行的能力。因此,提高压缩机高效变工况能力,为压缩机提供
现代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压缩系统设计(modern design)为了提升性能、缩小尺寸、减重、降耗,倾向于使用更轻薄的叶片设计、更小的叶片轴向间距、零部件更少的整体叶盘结构,这使得叶片更容易出现气动弹性问题。在压缩系统,尤其是风扇部件,颤振及由非定常流动诱发的叶片振动问题尤其突出。现有的研究中,大多数仅关注孤立转子的气动弹性表现,忽视了叶排之间的压力反射和干扰。本文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探索了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