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是指腰椎纤维环破裂,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诱发周围发生无菌性炎症反应,导致周围神经及软组织水肿,出现腰痛伴随下肢疼痛等症状的病症。人体腰椎间盘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内所含有的有机成分与无机成分比例随之改变是椎间盘退变的生理基础;当髓核受到外力的挤压,致其脱水、破碎,纤维环出现裂隙,失去保护和稳定的生理功能,并成为髓核突出压迫神经的通道。常见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为髓核向后或后外方压迫、刺激腰脊髓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后,导致神经根及其周围组织发生充血、水肿、粘连后,形成神经根周围炎症及椎管内营养障碍,产生腰痛并伴随下肢神经走行分布区的疼痛不适感,严重时可引起马尾神经压迫症状,马鞍区及下肢感觉障碍,.甚至跛行等临床症状。临床通过CT或MRI检查,结果可示椎管被压的范围及硬膜囊受压的情况,判断具体病情程度。相关研究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病率与从事体力劳动关系密切,重体力劳动者的LDH的检出率高达17.93%,驾驶员的检出率紧随其后为16.04%,其他相关职业的人员的检出率约占10%;突出部位尤以L4-5和L5/S1突出者最为常见,几乎占椎间盘突出的90%以上。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中取得显著疗效,但其客观量化的疗效评价报道较少,因此本课题采取随机对照法基于针刀治疗本病疗效观察,探讨针刀与传统针刺疗法疗效的差异。研究目的:采用随机对照试验通过JOA评分量表开展针刀与传统针刺疗效比较研究,以探讨与分析针刀疗法与针刺疗法的疗效差异,为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崭新的一条途径。研究方法:在Excel表格中先编号80个数字(1-80),然后应用随机函数将80个数字随机化,并按照随机化后的数字升序排列,将重新排序后的前40个数字分为针刀组,后40个数字分为针刺组,病例来源北京军区总医院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门诊部。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针刀组患者每周治疗两次,4周为一疗程;针刺患者每周治疗3次;4周为一疗程。并记录治疗前后观察结果,并在一个疗程结束后三个月随访。疗效评定量表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腰痛评分量表进行判定,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以及治疗前JOA下腰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JOA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针刀组优于针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下背腰痛JOA评分比较,针刀组与针刺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针刀组优于针刺组(P<0.05)。4.参照JOA量表,臀中肌治疗前后得分比较,针刀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刀组与针刺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参照JOA量表,股四头肌治疗前后得分比较,针刀组与针刺组治疗前后差异(P<0.05),且针刀组优于针刺组(P<0.05)。6.治疗后患者优良改善率结果:针刀组优25例(62.5%),良13例(32.5%),中1例(2.5%),差1例(2.5%),总优良率95.0%;针刺组优11例(27.5%),良17例(42.5%),中10例(25.0%),差2例(5.0%),总优良率70.0%。两组优良结果比较,经秩和检验,Z=-4.92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治疗后疗效评定结果:针刀组痊愈9例(22.5%),显效23例(57.5%),有效7例(17.5%),无效1例(2.5%),总有效率97.5%。针刺组痊愈4例(10.0%),显效17例(42.5%),有效17例(42.5%),无效2例(5.0%),总有效率95.0%。针刀组与针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08,P=O.009<0.05)。研究结论:1.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且与针刺组相比优势明显。2.针刀能够有效改善由于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腰痛与股四头肌的疼痛,并且针刀能在针刺治疗臀中肌无差异时,更好地缓解臀中肌疼痛。3.针刀治疗的40例患者中,均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及不良现象的发生。4.针刀通过对腰椎周围软组织的松解及神经的触激双重作用下,保证临床安全性的前提下,起到快速起效,缓解疼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