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柱弱梁系数对空间框架耗能机制的影响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aofu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论研究与震害经验表明,地震时地面运动和结构的反应都是复杂的多维运动。在以往钢筋混凝土结构动力反应研究中,由于技术手段的局限,研究者往往采用的是平面分析模型,只考虑在单向水平地面运动作用下的结构反应。实际上,无论是规则结构还是不规则结构,双向水平地震动作用下的结构反应与仅考虑单向水平地震作用的结构反应有较大差别,将结构简化成平面分析模型不能全面反映和揭示结构地震反应的本质。本文首先严格按照我国规范GB50010-2002和GB50011-2001设计了8度0.2g区典型钢筋混凝土空间框架,并在非线性动力分析平台OpenSees上对空间框架进行了罕遇地震下多波输入的非线性反应分析(分X向输入大分量和Y向输入大分量),考察了空间框架的整体反应规律(顶点侧移、层间位移角、楼层的侧移分布等)和局部反应规律(杆端纤维应变、杆件塑性铰分布、转动程度以及杆件延性需求等)。基于这些结果对该框架的底层柱底和上部各层的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分别逐次增大并进行组合,从而得到共七个仅柱配筋不同的典型框架(即框架A1A7),并对这些这些空间框架进行了罕遇地震下多波输入的非线性反应分析。基于七个框架的地震反应性态评价,建议了合理的强柱弱梁系数的取值方案。最后,本文在底层柱底对柱纵筋滑移进行了模拟,借鉴在构件端部附加考虑纵筋滑移的非线性转动弹簧的方法,在纤维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在构件端部附加单独考虑纵筋粘结滑移的零长度截面单元,用一个杆件单元来模拟构件长度上的弯曲变形,附加的零长度截面单元单独模拟纵筋的滑移变形,从而更真实反映了强柱弱梁系数组合取值的抗震控制有效性。通过上述分析,本文得出了如下主要结论:①严格按规范要求的柱端弯矩增强措施设计的8度(0.2g)二级空间框架A1整体反应明显较大。柱端出铰很多,多为双向出铰,转动较大,更为不利的是多次出现同层所有柱上下端同时出铰的层侧移机制,表明现行规范对八度(0.2g)二级空间框架的抗弯能力调整措施是极其偏弱的。另外,在X向输入大分量和在Y向输入大分量的反应总的来说无太大差别。②空间框架A7 (底层柱底柱弯矩增强系数为: 1.8 ,上部各层:∑Mc =1.25∑Mbua)无论整体还是局部地震反应情况良好,形成的是以梁铰为主的梁柱铰混合机制。此种底层柱弯矩增大系数和上部各层的强柱弱梁系数的搭配为最佳。③其他强柱弱梁系数组合取值下的空间框架(A2A6)在双向地震动输入下的整体或局部反应均有不如人意之处。④无论X向还是Y向,考虑滑移后框架顶点位移比不考虑滑移基本没有变化,底层柱的层累积转角明显减小,滑移对其它柱及梁的影响不太大。
其他文献
框架结构是房屋建筑结构中常见的一种结构体系,填充墙和框架作为一个整体共同承受竖向和水平作用的思想也普遍被接受。但是现有建筑结构设计时,一般并不考虑填充墙与框架的协
为了保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和规范的落实,加强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和《危险性较大工程安
岩体锚固是岩土工程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分支,岩石锚固作用机理及岩体预锚加固中内锚固段荷载传递规律是岩体锚固中的核心问题之一。目前,关于岩石锚固作用机理及荷载传递规律的
目前混凝土结构施工期开裂的问题已普遍引起各方面的重视,成为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急需解决的难题之一。混凝土裂缝不仅影响建筑的外观而且对结构耐久性也有很大的影响,在提倡绿
随着桥梁建设的大规模进行,与此同时桥梁安全事故的频发也反映了目前桥梁安全状况的不足。为了保证桥梁的安全运行,桥梁养护管理部门建立了桥梁巡检制度来及时发现桥梁的外在病
自复位球面滑移隔震系统是一种圆弧面滑动摩擦系统,除具备一般平面滑动隔震系统的特点外,还具有较强的限位能力、复位能力和良好的稳定性。它通过设置隔震层将结构物本身与地
地基沉降分析是地基处理与基础设计的重要依据,是土力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但是,现有研究都表明目前已有沉降分析方法均与工程实际存在较大差距。究其原因在于进行地基沉降
型钢混凝土结构和轻骨料混凝土结构都具有良好的性能,如果能将两种结构结合起来,这种新型结构将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是两者能否共同工作取决于型钢与轻骨料混凝土之间的粘结
本文在室内声发射试验基础上,研究了岩石和混凝土试件破坏过程中声发射源三维定位技术、声发射参数的变化和声发射信号的波形特征。1、通过三维定位图判断岩石、混凝土试件裂
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污水处理逐步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市政污泥处理是城市污水处理的一个重要的处理环节,市政污泥是由大量的成分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