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北缘壳幔速度结构与动力学响应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rn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藏高原的扩展和隆升伴随着复杂的构造变形和深部动力学过程,是了解造山机制和研究大陆动力学演化历史的天然实验室。作为青藏高原最年轻的部分,青藏高原东北缘为研究青藏高原的生长和变形,以及两大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提供了重要的试验场。本文主要使用层析成像和接收函数两种方法得到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壳幔速度结构和莫霍面展布等,并探讨了其可能的地质意义和地球动力学过程。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有限频率层析成像考虑了非均匀介质中波的散射、衍射、波前愈合等物理性质,使得其对速度异常体的分辨能力远大于射线层析成像。推导和计算有限频率敏感核是进行有限频率层析成像的关键,当前推导有限频率敏感核多借助一阶Born近似,但这只适用于弱散射介质的情况。本文基于二阶Born近似并利用傅里叶变换推导了三维均匀介质情况下有限频率敏感核的解析表达式,并将其推广到非均匀介质中得到了三维非均匀介质中有限频率敏感核。  在实际地震资料方面,本文利用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固定地震台网2010年4月至2015年11月期间记录的地震事件,使用FMTT、全波场层析成像(FWT)和接收函数方法获得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壳幔速度结构、莫霍面展布和纵横波波速比分布等。得到的结论如下:  (1)秦祁地块下面存在深达70km的高速异常,阻断了青藏高原块体中下地壳低速层向东北方向的延伸,暗示了青藏高原东北缘不存在整体意义上的中下地壳通道流。  (2)FMTT成像结果与人工源深部地震探测和数值结果均证明青藏高原不存在下地壳流的边界条件,天然地震和大地电磁测深给出的局部地带的下地壳低速层或低阻物质仅为高原深部特异环境下的局部异常现象。  (3)祁连山造山带东部低速异常区从地壳一直延伸到上地幔400km处,表明这里可能存在一个上地幔到地壳间的热流通道;松潘-甘孜地块分布大面积的低速异常区,而鄂尔多斯地块西南缘相对速度较高,这与青藏高原为软块体,介质密度低和鄂尔多斯块体为硬块体,介质密度高相吻合。  (4)整个研究区的地壳厚度从约35km变化到了60km,起伏量达到25km,波速比从1.60变化到1.91,显示出了0.31的巨大差异。这种小区域地壳结构的巨大差异是该区域地壳结构的最明显特征。在东经103度以西的青藏块体内地壳较厚、起伏较小,厚度在50km以上;在东经106度以东鄂尔多斯和扬子地块内地壳较薄、起伏也较小,厚度在40km左右。波速比在青藏块体和鄂尔多斯块体边缘均值较大,而在秦祁地块、阿拉善地块区域均值较小。
其他文献
学位
本文发展提高地震资料叠前成像分辨率的方法,通过叠前高分辨率成像方法来求取薄层构造的层间反射系数,籍此识别和圈划薄互油藏。由于基于单程波方程的波动方程深度偏移方法能正
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不断加深与提高,我国中部、东部和近海地区的勘探目标已逐步转向成熟盆地的复杂隐蔽岩性油气藏,储层地震横向预测伴随的风险越来越高。本文从地震资料品质和
针对渤海海域以及河流相储层强非均质性特点,开展了岩石地球物理实验研究和地球物理方法、技术综合研究,以河流相储层地质学、岩石物理实验、储层地球物理学为指导,从秦皇岛32-6
学位
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怎样提高干部素质,以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这是各级党委和党员领
党委办公室信息工作已经开展十几年了,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和做法,这是广大信息工作人员用自己的实践创造的财富,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但如果抱残守缺,踌躇不前,信息工作就会失
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震后450天的GPS观测资料显示了较大的(几十到几百毫米)地表震后位移,尤其是在断层的上盘,并且多数台站的位移一时间曲线呈现出大致相同的变化趋势.目前用于
广两优476 2010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于湖北省鄂西南以外的稻瘟病无病区或轻病区作中稻种植。该品种属迟熟籼型两系杂交中稻。出糙率79.7%,整精米率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