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基-非晶及铝钛叠层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t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传统晶体材料不同,非晶合金因其短程有序、长程无序的内部结构,被看作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材料。其中,铁基非晶合金因具有高的强硬度和弹性模量、良好的耐腐蚀能力、优秀的软磁性能以及较强的价格优势而倍受关注。但是,现阶段的铁基非晶合金条带主要被应用于电力领域,临界尺寸、制备工艺和室温脆性等因素限制了其力学性能的发挥。考虑到铁基非晶条带的高强硬度和多元素特性,将其引入叠层结构,作为强性层或增强相发挥作用,有望拓展非晶合金在大型结构材料方面的应用。本文使用高强硬度的铁基非晶条带Fe73.5Si13.5B9Cu1Nb3(at%)作为主承载层,利用真空热压扩散法使之与金属Al和Zn反应,分别制备了铁基非晶/Al叠层复合材料和铁基非晶/Zn叠层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技术(XRD)对非晶条带和扩散层的物相进行标定;利用金相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子探针(EPMA)、能谱仪(ED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测试手段对叠层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元素分布进行了表征,并对金属间相进行了定性分析;使用维氏硬度计对各层及层间界面进行了硬度测量,通过显微纳米压痕的质量来考察界面的结合情况;通过对叠层样品的弯曲强度和冲击韧性进行力学测试,分析层厚比(Al箔或Zn箔厚度:非晶条带厚度)变化对整体力学性能的影响。在制备非晶基叠层复合材料的过程中,复合材料均表现出良好的界面结合状态。铁基非晶条带与Al在530℃复合后会转变成非晶纳米晶,纳米晶层表现出了比原始非晶(~800 HV)更高的硬度(~1100 HV),扩散层主要是Fe4Al13(Fe Al3)相及其前端的Fe Al2Si颗粒相。叠层样品的弯曲强度可达341 MPa,冲击韧性最高为50 J/cm2。铁基非晶条带与Zn在420℃复合时,可以完全保留非晶形态。扩散层的成分主要是Fe Zn13相和Fe Zn10相。随着层厚比的降低,叠层材料会发生韧脆转变。当叠层样品中非晶合金的体积占比约为50%时,样品的三点弯曲强度为155 MPa,适量韧性金属的保留会使综合力学性能得到有效提升。在这两种反应体系中,参与扩散的Fe元素都源自于与塑性金属接触的非晶表层区域,其内部非晶态结构未被破坏,说明非晶条带可通过叠层复合的方式来实现尺寸的扩展。后续,将铁基非晶条带作为增强相引入Al/Ti叠层复合材料的实验中,非晶带的两侧均为Al箔,实验发现铁基非晶条带被完全消耗留下非晶线。部分Al原子会扩散进入非晶线位置,并将生成的金属间化合物Fe Al3推至两侧。不规则的块状和弥散状金属间化合物Fe Al3相分布在扩散区域内,而扩散生成的Al3Ti层均匀平直。剩余的金属Al不仅能够增强材料的韧性,还能有效包覆扩散生成的颗粒状、块状金属间化合物,使之形成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当原始Ti箔和Al箔的层厚比为1:1时,非晶增强Al/Ti叠层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和冲击韧性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746 MPa和40 J/cm2。层厚比为2:1时,样品的拉伸强度高达303 MPa。对样品的失效断口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裂纹主要是在Fe Al3相中萌生,并沿着块状Fe Al3和平直Al3Ti层的弱界面传播,样品中在多重隧道裂纹和脱层裂纹的协同作用下发生失效。铁基非晶条带以增强相的方式参与结构件的制备时,可以利用丰富的元素改变叠层结构,从而改变裂纹萌生和扩展路径以改善现有叠层复合材料的性能缺陷。
其他文献
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出现使得我国高层建筑行业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升,通过将铝合金模板合理地应用到装配式建筑中,能够大幅度提升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本文通过具体论述铝合金模板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价值,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铝合金模板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途径,以此来提升建筑施工的质量。
复合材料点阵结构作为一种新型超轻质材料,因其高比刚度、高比强度和材料属性可设计性而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点阵结构因其复杂的微观结构,传统的有限元方法较难分析,优化就更为困难。本文基于渐近均匀化方法,获得点阵结构等效性能,并探究不同几何因素对点阵结构等效性能的影响,构建点阵结构等效性能与材料用量之间的插值关系,将点阵结构等效成一种材料。随后采用拓扑优化的方式优化点阵材料的空间分布。为降低结构在热载荷
对众多投资者来说,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对他们进行投资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工具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提供了资源共享平台,而种种现状表明,如何合理利用大数据优势完善现行的信息披露制度还存在一定的薄弱之处。本文旨在对信息时代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进行细化分析,从不同视角揭露出我国信息披露制度的不足之处,并深入剖析不同层面的问题提升策略,以期对市场环境良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使用刻蚀法、沉积法、溶胶-凝胶法、构建多孔聚合物以及溶胀法等方法,致力于在各种材料上制备得到液态滑移表面(Slippery Liquid Infused Porous Surface,SLIPS)。然而,目前常用制备方法所得的液态滑移表面上的润滑剂通常为游离状态,会污染待测液滴且易于流失,使表面的滑移特性减弱甚至丧失。此外,一些制备方法仅限于特定的基体材料与形状,影响了液态滑
基于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多尺度物理特征、多阶段的开裂特性和磨损、冻融循环性能劣化理论,引入微米级尺度的碳酸钙晶须(CW)构建碳酸钙晶须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CWRC)分析其在磨损、冻融循环作用下的物理、力学性能以及微观机理。并且在此基础上构建钢纤维-聚乙烯醇(PVA)纤维-CW多尺度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MSFRC)研究其在冻融循环作用下的物理、力学性能以及微观结构。具体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CW
自动铺放原位成型技术可以实现热塑性复合材料自动铺放与原位固结的同步工艺过程,可显著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制造成本,已成为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热点。由于成型过程中复合材料不断经历加热、熔融、加压、冷却和固结等步骤,会在材料内部产生复杂的温度梯度和应力梯度,进而引起构件的残余应力和变形,影响构件的几何精度与力学性能。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基于原位成型技术的工艺特点,提出了一种能够模拟热塑性复合材料自动铺放原位成
与纯铝或铝合金相比,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PRAMCs)具有强度高、比模量高、耐磨和耐高温等优良的综合性能,同时也具有良好的可设计性,已经在军用和民用领域得到广泛应用。B4Cp/Al复合材料作为PRAMCs的一种,以其更低的密度和中子屏蔽能力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在乏燃料的运输过程中,由于冲击或者颠簸作用,可使B4Cp/Al复合材料受到外力。因此,对于B4Cp/Al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与失效行为
金属激光增材制造技术是以快速成形原理为指导,通过采用激光逐层熔化金属粉末或丝材堆积成形的加工方式,从而直接制造出任意复杂形状零件的一种先进制造技术。目前受到了全世界范围的密切关注,是先进制造领域的前沿方向之一,在设备制造,工艺调控和材料研发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中材料研发作为基础研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还比较薄弱,专用的打印材料问题仍然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专用打印材料的种类还比较匮乏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贫困性质将发生一定的变化,相应的贫困评估标准也将随之改变。贫困地区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其产生的历史原因和特定的社会背景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文章根据新时期区域贫困特征,构建区域多维贫困测度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识别出2020年以后仍需国家政策倾斜的区域。